关注!重庆高新区优秀政策解读案例展示(第三期)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十条措施,单个项目调查费用减少30万元以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创新出台《重庆高新区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十条措施(试行)》(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既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又大幅减少资金、人力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十条措施》主要适用于高新区直管园区范围内规划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同时将实际用途改变为“一住两公”的存量工业厂房纳入了监管范围。除此之外的其他建设用地,以及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原址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治理活动,仍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相关要求开展。
▲“十条措施”政策文字解读
▲“十条措施”政策图文解读
▲“十条措施”政策视频解读
此次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首先,创新建立名录制度,精细实施分类管理。针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无论地块类型、潜在风险,以往均按流程开展调查监测,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影响供地效率的问题。本次改革通过建立地块调查名录制度,分类实施管理,对用途变更为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途的地块,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管理名录,建立重点地块、一般地块、其他地块分类调查名录。
其次,本次改革着力简化管理流程,精准开展修复治理。
目前建设用地存在过度风险评估、过度修复治理的情况,修复方案变更程序复杂,土壤污染风险治理措施不够精准,影响城市开发进展。本次改革简化了管理,比如,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以风险筛选值作为修复目标值,以及地下水关注污染物超标但无饮用水功能、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的地块,不再开展风险评估。
此外,本次改革还弥补了监管薄弱环节。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壤环境管理仍然存在的要求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的部分环节,在优化创新工作流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切实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改革实施以来,重庆高新区完成35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重点地块6个、一般地块5个、其他地块24个。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一般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报告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50%、40%、70%以上;其他地块的调查时间、调查表编制时间、调查费用更是分别节约60%、90%、80%以上。数据显示,改革后单个其他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调查时间、报告编制时间分别缩减50日、10日,调查费用减少30万元以上,实现“优流程、减资料、压时间、降成本”预期成效,为企业节省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开信箱(本网站已支持IPv6,且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以上、360极速模式等最新版本浏览器进行访问!)
主办单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1070012 ICP备案:渝ICP备190098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2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