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0700927688xm/2023-01698 | [ 发文字号 ] | 渝高新发〔2023〕8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发布机构 ] | 高新区改革发展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3-04-26 | [ 发布日期 ] | 2023-05-05 |
[ 索引号 ] | 1150010700927688xm/2023-01698 |
[ 发文字号 ] | 渝高新发〔2023〕8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发布机构 ] | 高新区改革发展局 |
[ 成文日期 ] | 2023-04-26 |
[ 发布日期 ] | 2023-05-05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高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3年4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高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7年)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综合性科学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赋予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要使命任务,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到2027年,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科学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总量分别超过1000家和4500家。
按照“空间集聚、系统集成、目标集中、运行集约”方式,在空间光学、农业育种、中子科学、光电技术、光子芯片等领域,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积极创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好用好超瞬态实验装置。围绕0.5GeV超瞬态光源、集成同步辐射光源和超瞬态电子显微建设,为物质、材料、生命等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极限手段。建好用好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好用好长江上游种质创制装置。围绕规模化种质创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建设涵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表型组等的高标准多组学研究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开展种质资源保存及工程化创制成果转化。建好用好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开展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分析,进行多组学研究,构建我国第一个用于精准健康研究与数据共享的千万量资源库。谋划储备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中子科技氘氚科学装置。围绕扩大中子物理、核信息学及软件、中子检测技术等应用研究方向,搭建中子科学核心领域科研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化应用转化平台。到2027年,力争创建1个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十五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2—3个项目纳入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谋划储备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围绕生命科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谋划创建国家实验室。做强做实金凤实验室,在生命健康领域,聚焦脑科学与脑疾病、智慧病理、医学检验等领域,搭建单细胞多组学、分子影像、药物仿真等实验室和公共技术平台,对标国家实验室组建模式,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优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推进组建重庆实验室。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级、系统级、整车级和智慧城市等领域,谋划组建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算法、数字化设计等技术领域,建设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到2027年,按照“做强1个、重组4个、组建2个实验室”目标,引育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加快汽车电子和储能技术攻关。以电子显微领域优势为特色、以电子探针空间尺度和光子探针时间尺度结合为突破,结合重庆具有特色优势的汽车产业基础,以智能网联汽车重庆实验室为引领,协同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暨李克强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以及长安、货拉拉等龙头企业,构建从智能控制与交互、车路协同、电池与储能系统到安全监测的产业技术攻关协作体系。加快组学和病理诊断技术攻关。以多组学研究为核心、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为重点、以放射性诊疗为特色,依托渝粤病理科学研究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先导药物蛋白质科学及结构生物学大技术平台、中子科技产业创新(重庆)研究院等,在智慧病理、智慧检验、医疗数据采集、AI+药物研发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加快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攻关。发挥高新区集成电路研究院生态和工业软件特色优势,依托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协同联合微电子、华润微电子、奥松半导体等龙头企业,重点针对通信芯片、计算芯片、第四代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装备及测试等展开技术攻关。
按照“深度融合、双向赋能、资源整合、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推动大学城成为科学城的创新“大脑”,让科学城成为大学城的创新“沃土”。实施两城融合“凤鸣计划”。促进科学城和大学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进实施“四个重大、十项任务”。推动落实重大活动。举办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规划暨两城融合“凤鸣计划”“凤栖计划”发布会,举办“凤鸣计划”揭榜挂帅活动,联合关键产业链创新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举办“凤鸣圆桌论坛”;推动落地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第一批“校地院地支持科学城建设合作项目”进度,滚动策划实施第二批校地合作项目;推动建设重大载体。谋划建设凤鸣研究院总部基地,打造以企业家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公司、产业协同基地”;推动建立重大保障。建立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办公室(简称“两城办”),落实科学城支持大学城创新创业“院校十条”专项政策,成立“凤鸣基金”,支持科学城和大学城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两城融合“凤栖计划”。引导大学城人才走向科学城创新创业就业,推进实施“四大工程、十大任务”。实施“种子工程”。策划举办“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系列主题活动,举办全市大学校长科学城之行、万名学子百企行、科学城走进大学城宣讲活动等;实施“育苗工程”。推进“凤栖学子”联合培养、“凤栖学子”实习苗圃基地建设,探索设立“凤栖奖学金”;实施“乐业工程”。围绕科学城重点创新产业链,五年发布5万个以上“高薪优岗”,探索组建科学城人才发展集团;实施“安居工程”活动。重点推进重庆英才产业园总部基地、国际人才社区载体建设,发放“金凤凰”人才卡,制定印发“凤栖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凤栖7条)。到2027年,围绕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和培育百名科学家创新、千名企业家团队创业、万名大学生留城就业。
围绕国家战略安全重要承载地、高端创新资源策源地、战略性产品开发高地、内陆开放创新合作战略节点定位,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大学城、科研港、科学谷、生命岛、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集中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批科教基础设施、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圈。依托金凤软件园,在工业软件、金融软件、数字文创三大领域发力,打造全国知名的软件产业园区、信创产业基地和数字文创街区;依托金凤科创园,集聚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搭建综合性、多元化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科研港科技设施集聚地。围绕物质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布局重大科研载体,依托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打造生命岛生命科技策源地。围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总目标,依托金凤实验室、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揭示新机理、发明新技术;依托金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金凤数字医疗产业园,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打造科学谷低碳科技发源地。围绕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集中布局创新中心、交叉研究中心、孵化器企业总部等功能,在三峡集团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持续引进龙头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发展中轻资产、高附加值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打造科创街信息科技创新高地。围绕集成电路的研发、中试、设计等关键环节,集中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突破芯片特色工艺、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功率半导体等关键技术,形成芯片设计、测试、封装、制造与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打造微电子产业创新高地。
二、实施现代化新重庆重要引擎建设行动
突出产业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原始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思路体系,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培育“芯智数用”协同创新产业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车路芯网”协同创新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器件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药械诊疗”协同创新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数字医疗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到2027年,打造 3个千亿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0%、60%。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重点聚焦功率半导体、模拟与数模混合芯片、硅基光电子、化合物半导体、微机电系统(MEMS)、封装测试等细分赛道,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特色工艺集聚高地。支持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研究院、北京大学重庆集成电路碳基研究院等建设,推动集成电路走特色工艺道路、IDM全产业链发展,并向模组、功率器件等链条延伸。重点补齐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短板,吸引功率器件、电源管理、射频、AD/DA(数模转换)转换器、传感器芯片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做精特色工艺制造,发展MOSFET、IGBT、BCD、硅光、三维集成、微纳结构等特色工艺,推动华润微电子12寸线和ZDK的12寸晶原产线建设。做强封装测试能力,支持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等打造封测基地,推动SK海力士封测三期项目落地,推进华润封测基地、矽磐微电子二期、航天新通卫星应用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到2027年,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
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重点聚焦消费电子、工业电子、汽车电子等赛道,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高端化、多样化发展,打造西部产业规模最大的新型智能终端制造基地。推动英业达高端电竞笔记本和服务器项目快速放量,引导广达等笔电代工龙头企业逐步向汽车电子终端及模组代工业务领域转化,着力招引一批新型智能终端核心配套产品厂商。到2027年,打造西部产业规模最大的新型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力争实现产值2500亿元。
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及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和以石墨烯为核心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以新型储能技术攻关为重点,推动清安新型储能科研院、国家电投西部生态能源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储能技术创新孵化。以储能生产基地项目为抓手,建设清安新型储能生产基地、易控智慧能源与智能动力基地、万帮星星数字能源总部、吉利动力电池、金康动力电池和产业化项目等。以先进材料应用规模化发展为导向,支持石墨烯研究院、墨烯科技、启越涌阳、华碳科技等企业在散热、电池、柔性显示、储能、X射线等领域的应用推广。依托国家钢铁研究总院、安德伦、安德瑞源等优势资源,结合重庆市汽车、军工、机械等工业基础,建设国内领先的增材材料研发制备、增材打印服务、增材设备研发制造、增材软件研发与应用等全产业链条的集聚与发展。到2027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聚焦生物药、同位素及小分子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建设以金凤实验室为引领的系列生命科学基础创新平台,启动金凤实验室全球优秀PI招募计划,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以放射性诊疗为特色,联动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推动中子科技产业创新(重庆)研究院暨吴宜灿院士工作站项目、医用重离子治疗及研究装置等建设,加快国核铀业创新医用同位素研发生产、中子精准肿瘤治疗、BNCT创新硼药研发等产业化项目建设。以组学研究和体外诊断为优势,建设重庆先进病理研究院、西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渝粤病理科学研究中心等智慧病理创新平台,发展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Square One重庆IVD医疗孵化与加速器平台等智慧诊断创新平台,带动基因测序设备产业化项目落地和明道捷测快速检测试剂盒等体外诊断项目产业化。以创新药械产业化为重点,推进精准医疗细胞制备中心、思拓凡生物药高端制造、亦度疫苗生产、植恩生物和赛诺药业高端制剂、乐普医疗胰岛素中试平台、艾视医药眼科制剂研发及产业化、长春金赛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基地、德美医疗骨科器械产业化、通用电气医疗创新中心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27年,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
重点发展数字医疗产业集群。重点聚焦AI+智慧病理诊断(体外诊断)、AI+药物筛选、AI+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技术迭代,以建设和运营数字医疗大平台为引擎,建设数字医疗工研院、药物ADMET成药性评估平台、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打造数字医疗孵化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建设数字医疗总部基地为抓手,着力打造医疗信息化、医疗互联网等数字医疗总部企业基地和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发展AI+医疗器械产品,引入线上远程辅助诊断、远程监护及可穿戴设备、医疗机器人等产业化项目。到2027年,数字医疗产业力争落地企业20个、实现产值10亿元。
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聚焦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信创软件、IC设计细分赛道,支持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一院重庆分院开展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千亿级中国软件名园。汽车软件领域。以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为重点,由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牵头,与中科院绿色智能院、中科院微系统所等单位联动,打造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为等重点高校院所及龙头企业创新平台联动。以企业总部布局为依托,推进国科础石(重庆)软件总部、中科创达智能创新软件平台总部、轻舟智航西南总部、西部智联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等项目建设,打造汽车软件总部基地。人工智能领域。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冶赛迪工业智能化研究中心、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上汽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开展产业孵化转化。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中冶赛迪信息总部、拓维信息总部、百信西南国际总部基地、甄视科技数字化总部等项目,打造人工智能总部基地。到2027年,力争实现营收1000亿元。
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集群。重点聚焦研发及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数字文创、工业设计等赛道,打造西部科技服务创新高地。研发及技术转移服务领域。建好用好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一批研发及技术转移服务企业。检验检测领域。主要面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建筑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的检验检测,重点推进国家检测基地及招商车研等重点单位建设,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数字创意领域。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谋划打造全球工业设计中心。依托完美世界、一路星光、国广高科、橙墨科技、钝角文化等企业,打造西部特色的数字文创园区。到2027年,力争实现营收100亿元。
坚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持续优化、彰显特色、放大优势”三篇文章,围绕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聚焦未来城市新样板定位和科学家创业者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补短提质。到2027年,现代化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六横六纵两环”路网体系加速构建,“轨道上的科学城”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民生配套加速成型,优质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布局。续建和新开工6条轨道交通,新建及改扩建6所医院,新建 15 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一批创新创业、科技交流、文化交往、商业服务等功能载体建成投用,初步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加快谋划建设高新区“4普4快”轨道交通,东西向4条(1号线、江跳线、C4线、27号线),南北向4条(7、15、17、19号线),规划轨道总里程132公里,轨道密度0.85km/km²。加快轨道15号线二期、27号线在建项目进度,力争开工建设轨道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C4线,推动轨道交通19号线、17号线二期、15号线三期纳入下一轮建设规划,规划研究12号线、23号线、24号线穿中梁山西延至西部槽谷,打通西向梗阻。到2027年,推动15号线二期、27号线等6条轨道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流运输比例超28%,运营里程达到62公里,轨道上的科学城建设初见成效。
加快建设路网体系。大力推动以大学城南路、坪山大道、高新大道、成渝高速、九永高速、九江大道组成的“六横”路网近期建成通车,全力推进由绕城高速、七纵线、新森大道、科学大道、新宏大道、沿山大道组成的“六纵”路网开工建设和完工。突破穿山瓶颈,加快推进东西向5座规划穿山隧道建设,确保金凤隧道、科学城隧道、白市驿隧道2025年前完工投用,缓解向东穿山通道压力,确保西永隧道、虎溪隧道2027年完工投用。到2027年,“六横六纵两环”路网体系基本建成,关键截面交通通行能力提升 36%,由5.1万pcu/h增至8万pcu/h。
提速建设金凤城市中心。高标准打造“三心三片区”的金凤城市中心。以“展示中心、创投中心、文化中心”为代表打造地标,促进产业孵化及配套需求,以“花园办公片区、SOHO办公片区、总部办公片区”构建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区。加快推动金凤城市中心一期三标和四标全面动工,一期二标段2023年内实现完工,二期2023年内达到开工条件。计划到2027年,金凤城市中心一期、二期全面完工,建成金凤城市中心商务、金融类办公楼宇100万平米,初步形成科学城未来城市新样板。
提速打造城市整体风貌。加快老旧城镇改造。推动金凤、含谷、曾家、白市驿等4个片区城市更新策划,完成金凤老场镇、含谷老场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推进曾家龙荫小区、桃园小区、渝川大厦等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城市市政设施。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大学城大道等道路路面维修改造20万平方米,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完成3个街道社区试点建设,实施8万平方米的街头绿地提质项目,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打造基础教育特区。统筹考虑区域人口增长、片区开发进度、旧城改造等因素,推动产业布局、城市开发和学校配套同步进行,对学校进行“新建一批”和“改扩建一批”。新建一批。推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重庆科学城实验学校、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学校、大学城沙坪坝第二小学校等项目建成投用。改扩建一批。开展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重庆市八中科学城中学校等改建扩建。到2027年,新建投用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全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智能化应用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环境等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坚持“亩产论英雄”,“一园一策”推动西永微电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含谷和九龙智能制造园等优化服务功能和管理效能,加快“腾笼换鸟”企业外迁攻坚行动。到2027年,初步实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环保投入强度,强化精准治污和综合施策,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重庆高新区移动源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加快推进曾家一次垃圾转运站及垃圾分类宣教基地项目、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强化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防范,提高生活和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效率。加强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推动土主污水处理厂三期、西永污水处理厂三期、九龙园C区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完成西永微电园、莲花滩河、虎溪河片区等雨污管网改造,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到2027年,梁滩河水体水质优于V类水域功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
全力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构筑缙云山、中梁山两大生态屏障,加强寨山坪保护和建设,推动历史遗留矿山和关闭矿山修复,推动马家沟水库水质保障提升工程、科学城生态水系示范工程(一期)、大溪河水系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实施河湖水系连通、人工湿地工程、虎溪河生态修复项目、况家沟支流综合整治项目以及金凤湖、玉龙湖项目建设,完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梁滩河生态治理修复及绿色循环工程。
全力实施绿色清洁低碳行动。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探索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积极开展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严格实行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推动碳交易试点试验,先行先试。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应用推广。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27年,力争“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单位数量突破10个。
四、实施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行动
实施更大力度对外开放是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整体经济效率和全面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更大力度改革是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效益的重要抓手。到2027年,通道网络和物流体系更加完备,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的货运量、货值、与中欧班列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联运箱量均实现倍增。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有企业及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务实高效,营商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推动融入通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重庆—滇中走廊的渝昆高铁、渝毕城际,推进重庆—成都—拉萨走廊的渝自城际、成渝高速扩宽工程、渝遂高速改扩建工程等建设,加快建成重庆—兰西—天山北坡走廊的渝西高铁,实现联动成渝,辐射川南、黔北等区域功能。加快推进市郊铁路C4线(轨道26号线)建设,实现15分钟至重庆新机场,加快建成市郊铁路C2、C3线(轨道27号线),加强与大足、铜梁等交通联系,提升对渝西片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成沿山货运通道,串联综合保税区、白市驿站、重庆国际枢纽物流园区、团结村铁路口岸、珞璜港等重要物流枢纽及产业园区,打造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推动构建陆港经济区。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打造加工制造中心,引导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器等智能终端制造产业与沿线国家合作。打造物流分拨中心,依托电子料件分拨、汽车零部件分拨、整车保税仓储等物流分拨项目增加分拨区域。打造研发设计中心,引导智能终端企业围绕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研发出机器手臂等材料。打造销售服务中心,加大对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支持力度,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发展。打造检测维修中心,支持智能终端企业保税维修做大做强,推动保税研发检测和全球维修发展壮大。
推动通道规则软联通。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参与中新“单一窗口”合作试点,推动西永综保区构建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区域等地方“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建设全程货物追踪信息系统。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落实“非禁即入”和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加快推动接入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推进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推动制度集成开放。探索构建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推进“双试联动”,协同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与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提前谋划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二)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建设国际联合研发平台。谋划打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以及“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支持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联合申报和创建新的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谋划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分中心。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园区。汽车科技合作园区。聚焦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和关键零部件、车载智能网联系统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电子信息科技合作园区。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芯片制造与封测、光电微系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补链强链”,支持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离岸研发和制造中心。健康产业科技合作园区。聚焦先进制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新型兽药、医用生物材料、新型模式动物等特色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布局建设海外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和中医药中心。数字经济科技合作园区。围绕“智慧+”,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基础,推动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
(三)加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企优化重组。实施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向业主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实体经济集中。优化国企运营机制。加强对西永微电园统一管理,完善西永微电园和西永综保区管理运营体制,减轻国企社会管理事务负担,高效发挥其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在开发建设、产业培育、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职能职责。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国有资产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监督。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项目组织机制。采取定向择优、定向委托与“揭榜挂帅”相结合方式,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生成和组织实施机制。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开展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成果转化,落实“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推动高新区履行对属地内市属高校的管理服务职能。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开展市属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共引共育高端人才试点,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创新。
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提升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减证便民”行动,深化“一窗综办”改革,政务服务综合窗口设置比例达到100%,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到100%。提升法治环境。强化“互联网+监管”,推进构建市、区、镇街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提升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投融资机制等改革。
推动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是国家新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举措,写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其战略承载力、政策含金量前所未有。到2027年,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引领成渝地区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
(一)高规格共建西部科学城工作机制
建立西部科学城“一城四园”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推动建立由重庆市科技局、四川省科技厅共同牵头,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等为成员单位的西部科学城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落实国家层面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年度发展重点任务和工作计划等。
建立西部(重庆)科学城“一核五区”统筹机制。巩固完善西部(重庆)科学城全域联席会议机制,按照“一个品牌对外”思路,建立“一核五区”科技、产业、招商协同机制和统计指标体系。按照“整体统筹、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协作联动、辐射全市”思路,制定印发“一核五区”产业规划,建立“核心区研发、各片区转化”产业协作模式。
协同共建实验室集群。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优势领域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争取创建国家实验室。推动川渝实验室体系共建共享,集中两地优势创新资源共同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实现同类型实验室不重复建设,相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以1个实验室为主体、两地建立N个基地方式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与协同。
协同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庆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光源建设的技术优势互补,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主体建设,确保预研项目在“十四五”期间投用并取得成效,以争取整体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建设项目。
融入共建万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川渝地区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在西永园区规划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园,加快突破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转化应用平台,赋能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推动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工作,建设车路云一体化总体运营平台,力争在3—5年内将其打造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融入共建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焦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优势,先期选取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试点培育西部科学城完整产业链。推动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电子科大的国家级平台为基础,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微电子人才与科技支撑。制定西部科学城培育电子信息全产业链行动方案,探索组建西部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打造出1—2款电子信息重大战略产品。
共同推动科创金融试点。落实《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积极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申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共同推动双城基金发展。推动川发展与渝富控股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引领作用,用好“双城基金”,促进成渝两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联动,加快吸引清科创业等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川渝战略新兴产业及智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加速基金落地见效。
共同推动成渝金融建设。加快推进双城(重庆)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工作。有序推进公司对川渝地区国有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公司与川渝两地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动,加强制度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共同建设丰富高效的金融生态体系。
合力推进人才“引进来”。建好用好高能级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等重点人才平台,共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以项目带动人才引进。协同绘制海外人才地图,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完善外国人来渝工作管理服务体系,服务用人单位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华人科学家。
合力推进人才“育出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配度,推进产才融合发展,提升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方向,聚焦“4+1+X”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同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培育力度,开展青年科技人才、硕博人才共同培养。共同完善人才成长全周期服务,加强人才基础服务保障。
合力推进人才“留下来”。强化政策留才、环境留才、事业留才。发挥科创平台、科技型企业聚才、留才效应,共同支持高校师生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创业。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推动高新区“金凤凰”人才与成都高新区“金熊猫”人才互认互通,逐步扩大其他人才互认互通范围。建立高层次人才跨区域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共享机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才交流任用。
(六)高水平共享公共配套服务
加强教育合作。协同推进高校院所交流互动,推动高校院所在两地互设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联合搭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合作,促进干部教师互派挂职学习。
加强知识产权合作。推动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共建成渝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加快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工作。
加强政务合作。深入实施“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行动,持续扩大“川渝通办”范围,推动成渝高新区“一业一证(照)”跨省全程网办。
加强生态合作。支持两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环境事故应急演练,共同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以“一区多园、品牌共享”为原则,推动川渝两地按年度轮流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共同成立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理事会。加快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力争2023年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印发。加快推动成立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理事会,由川渝两省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川渝两地省(市)委、省(市)政府作为理事单位,协调布局一批战略性科技力量(项目)。
共同争取设立药品、器械审评分中心。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设立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分中心。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药械创新成果转化,探索设立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