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0700927688XM/2023-00598 | [ 发文字号 ] | 渝高新发〔2023〕2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高新区公共服务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3-02-15 | [ 发布日期 ] | 2023-03-01 |
[ 索引号 ] | 1150010700927688XM/2023-00598 |
[ 发文字号 ] | 渝高新发〔2023〕2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高新区公共服务局 |
[ 成文日期 ] | 2023-02-15 |
[ 发布日期 ] | 2023-03-01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2023年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3年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并提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大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重庆高新区要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使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十四五”时期,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立足直管园,承接科学城总体战略,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社会共识,以奋发的文化自强打造卓越的科学文化之城。
2020年重庆高新区实行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工作紧紧围绕“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重要指导思想,以文化发展为重点、旅游业为亮点,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
全民文化生活品质稳步提升。公共文化阵地日益完善,高标准启动建设3个24小时智慧书房,实现24小时城市书房零突破;建成农家书屋60处、社区书屋27处、配套文体广场144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5处,实现文服中心全覆盖。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积极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0年巴福镇新春文艺汇演”“战胜疫情·多彩白市驿”“爱我虎溪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百花齐放,获第九届重庆市乡村文艺会演组织工作奖,推选节目《天下走马人》获音乐类三等奖。地方文化品牌亮点纷呈,拥有“走马镇民间故事”“含谷火龙”“白市驿川剧”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43个,其中白市驿作为重庆市川剧文化重要传承基地,已培养出160余名川剧演员,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集体奖项和个人奖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成立重庆高新区文物保护审查委员会,建立“行业主管部门、镇街文服中心、文物保护员”三级巡查机制,开展重庆高新区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
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向好,现有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其中温泉景区4个、自然风景区2个、五星级饭店2个、四星级饭店1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高尔夫球场1个,共计接待游客人次2611.61万人。旅游美誉度不断提升,紧扣“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主题,扎实开展高新区“双晒”活动,推出20余款特色精品;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全市不夜生活节、首届山水夜景文化节、重庆高新区不夜生活节等市区级活动,联动重庆日报、上游新闻、华龙网等多家媒体加大文旅宣传力度。
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系列问题。城市文化品牌支撑不足,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高新区文化体系尚未形成,承载文化的大型文化设施缺口较大。城市文化生活品质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服务消费较难满足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人才集聚和日益增长的全民文化生活需求。文旅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围绕“科学文化之城”发展出独具魅力的文旅产品,文旅产业缺失关键动能,未能彰显“科学文化之城”城市品牌形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重庆高新区全面开启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和旅游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
未来五年恰逢难得机遇。从政策要求看,战略落地厚植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有利于高新区跳脱经济与产业的单一视角,更加重视城市文化发展,高水平打造代表西部、立足中国、走向国际的“文化之城”。从市场需求看,转型发展带来关键机遇。后疫情时代里“双循环”格局下,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呈现“总量增加、需求多元和追求品质”的总体特征,更加注重科技、个性和健康体验,有利于抢抓科技、文创、商务旅游市场机遇,把握康养、休闲旅游需求迭代机遇,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弯道超车。从行业趋势看,文旅融合指引全新方向。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基本思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同时,“十四五”时期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上位规划看,主动融入文旅发展大局。到2025年,国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庆明确提出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重庆高新区要全力承接上位规划,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发挥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主动融入国家、市级文旅发展大局。从战略部署看,积极承接科学文化之城建设使命。“十四五”期间,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按照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铸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的总体思路,加快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明确提出打造科学文化之城,优先发展数字文创等先导性产业。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积极承接战略部署,在科学文化之城建设中担使命、做贡献。
综合判断,重庆高新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精神,以奋发的文化自强打造科学文化之城,发挥文化和旅游作用,助推重庆高新区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高要求推动科学城文化和旅游发展,承接西部(重庆)科学城总体战略,以建设科学文化之城为总目标,聚焦科学家和创业者精神,发展创新、创业等科创文化内涵;承接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夯实科创文化软实力,打造“科创精神地标城市”;承接面向未来发展“筑城”,提高文化生活品质,打造“科创人文宜居城市”;承接聚焦科学主题“铸魂”,构建文旅产业体系,打造“科创文旅产业城市”,助推建好“科学之城、创新高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巴蜀文旅走廊重要节点。加强主城都市区文化旅游合作推广,打造主城都市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功能区。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进旅游资源绿色开发、旅游方式绿色转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形成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基本思路,尊重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注重文旅融合的效果。以文化为灵魂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承接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战略,以建设“科学文化之城”为总目标,分别在文化内涵、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旅产业方面推动“科创精神地标城市、科创人文宜居城市、科创文旅产业城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明确2025年发展目标:
——科创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支撑有力,基本建成“科创精神地标城市”。以科学家、创业者为核心确立创新、创业精神为科创文化内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一册两书三节目”科创文化展示体系,建成科学会堂和科学公园等文化承载体系,科创城市品牌基本成形。
——文化生活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科创人文宜居城市”。力争建成设施全、功能新、智慧化、高效能的“镇街15分钟”和“村社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50平方米,力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城市旅游产业吸引力强,基本建成“科创文旅产业城市”。现代文化产业6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城市旅游产业形成5大旅游产品和吸引物体系,旅游要素高质高效。
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指标分类 |
序号 |
指标内容 |
单位 |
2020 |
2025 |
指标 属性 |
现代文化产业 |
1 2 |
文化产业综合收入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亿元 % |
/ / |
20 5 |
预期 预期 |
3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
家 |
/ |
5 |
预期 | |
城市旅游产业 |
4 |
旅游产业综合收入 |
亿元 |
/ |
/ |
预期 |
5 |
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
/ |
5 |
预期 | |
6 |
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 |
万人次 |
2611.61 |
3500 |
预期 | |
7 |
旅游人均消费 |
元 |
35 |
100 |
预期 | |
8 |
国家A级景区数量 |
个 |
6 |
7 |
预期 | |
文化生活品质 |
9 |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
㎡ |
330 |
350 |
约束 |
10 |
文化服务供给(活动) |
次/年 |
/ |
500 |
预期 | |
11 |
标准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 |
70% |
98% |
预期 | |
文化内涵 |
12 |
文保单位“四有”完成率 |
% |
/ |
100 |
预期 |
13 |
文保单位智慧化率 |
% |
/ |
100 |
预期 |
融入科学城“一心聚核、轴带共生、双屏相映、组群协同”城市格局,构建“一心·两带·多点·全域”文旅发展空间格局。“一心”,以寨山坪科学公园和科学会堂为核心。在城市功能中心和生态中心基础上叠加文化中心,建成科创文化核心支撑。“两带”,分别沿缙云山、中梁山“生态+城市”空间构建文旅功能带,建成城市外围的高品质生态文旅功能。“多点”,融入金凤、大学城、西永等城市组团,以布局旅游产品为导向形成散布城市的多个城市文旅产品节点。“全域”,以科学城直管园为核心,与拓展园协同发展,推动与全市“一区两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
建好科学文化之城,承接科学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战略,聚焦科学家和创业者精神发展创新、创业等科创文化内涵,夯实科创文化软实力,将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精神内核、历史底蕴、丰富内涵、承载体系、品牌影响的“科创精神地标城市”。
创新、创业精神是科创文化的灵魂,大力弘扬科创文化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
围绕科创文化主题,着重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普及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形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积极弘扬企业家科学精神,多途径、多渠道宣传区内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形成创客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打造科学文化之城,使科学精神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精神文化内核。
传统文化是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土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科学文化之城历史底蕴的必然要求。全面梳理文化脉络,传承巴渝文化,奠定西部(重庆)科学城文化自信基石。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严格保护走马古建筑群、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旧址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市驿革命烈士纪念碑、狮顶寨城墙遗址等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聚焦管理制度建立、“四有”工作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及修缮保护、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立等方面加强文物资源管理。保护走马镇民间故事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含谷火龙等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快建立起以年轻群体为中心的非遗传承人队伍。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恢复来凤驿与白市驿间的成渝古驿道段落,抢救沿线生态人文景观,适度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继续开放走马古建筑群、白市驿革命烈士纪念碑两大文物,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鼓励进行参观游览、科研展陈等活动。鼓励走马镇建设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修缮傅抱石旧居,重现傅抱石寓居重庆时期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情况。成立白市驿川剧、含谷火龙、走马故事3个非遗文化表演团,提升重点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
聚焦创新、创业精神为内核的科创文化内涵,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发展重庆高新区科学文化内涵,构建“一册两书三节目”科创文化内涵展示体系。
组织研究当代科学文化内涵,编撰出版一套全面介绍当代科学文化的图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迹,结合历史照片、地图、文字等史料,绘制文物科普图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域汇编,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非遗丛书及视频资料。邀请重庆市群艺馆等专业艺术单位编排两个高质量“科学城”主题代表性文艺节目。择取高新区内科学家、企业家优秀事迹等,策划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文化故事讲演节目。发展科普教育,探索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基地,举办校地合作特色文创节会、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特色科普活动。
助推建设一批体现重庆高新区文化特质、蕴含城市精神的城市文化地标。建好科学公园,集合寨山坪独特地形外貌和良好林田湖生态,助推建好科学公园,利用山顶平坦地势布局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人文展示等功能,打造国际创新发展示范之地。建设科学会堂、集合科学文化功能,融入科学会堂,在科学会展功能基础上,推动发展科普教育、城市展馆、文艺演出等全方位文化服务功能,打造科学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确立科学文化主题、建设科学城市景观。融入科学城空间规划,结合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建绿地设施建设,着重围绕金凤枢纽、科学会堂、光大科技新城、金融街等,在主要门户、重要干道合理布局标志性建筑,树立门户形象,布局雕塑、浮雕、景观墙、涂鸦等彰显科学文化内涵的主题景观,以科学文化为内核确立重大公建景观建筑风格,全面烘托科学城市文化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加强内容策划,统筹整体资源,创新形式手段,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重庆高新区在“科学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加强文化交流展现城市文化品牌魅力。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流合作,强化城市联盟、友好城市建设,共同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民间交流,推动西部科学城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依托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发展优势,持续提升重庆高新区面向国际科技人才的文化服务水平,助力文化外交。
专栏1:夯实科创文化软实力 重点项目: 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傅抱石旧居、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科学城市景观。 重点措施: 完善文物“四有”工作,成立3个非遗文化表演团,编撰出版一套科学文化图册、一本文物科普图书、一套非遗丛书,编排两个科学主题文艺节目,策划系列科学故事讲演节目,举办校地合作特色文创节会、科学特色科普活动,建立城市联盟、友好城市。 |
建好科学文化之城,承接科学城面向未来“筑城”战略,坚持“补短板、抓重点”,打造设施优、功能新、智慧化、高效能的全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杆,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支撑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建设,建设“科创人文宜居城市”。
建立“城区—镇街—村社”公共文化设施骨干网络,形成硬件支撑体系。
重点完善一批城区文化设施。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围绕金凤、西永、大学城等区域共同组成的科学城主中心,推动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等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布局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影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功能设施。
推进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示范。按国家一级文化站标准,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等功能,遵循“一中心一特色”建设思路,实施10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标准化升级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科室设置、统一器材配备、统一服务标准的要求和“七个一”建设标准,兼顾服务半径,坚持均衡配置,提档升级若干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培育“校区—园区—小区”文化空间创新系统,打造三大空间对接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增强与高校文化互动。大学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将高校文化资源纳入高新区文化建设中统筹考虑,以机制和手段的创新,探索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环境。研究制定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整合统一机制,鼓励支持各镇街与高校联合打造“校地文化共建实践基地”,推动创新发展,力争建成全国校地合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
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进园区”改造计划。针对园区“重产业办公,轻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发展模式,统筹利用、重塑老旧厂区、厂房等,发展文创园区,推动存量空间的功能置换。积极探索彩绘艺术墙、公共设施创意改造等方式提升园区环境,推进文化休闲功能与园区产业功能深度融合。
探索开展“公共文化入小区”改造计划。落实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小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小区生活场景。推动将小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金凤、白市驿、走马等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为抓手,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文化服务,建设“书香高新区”。
构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围绕创新文献支持中心、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三个中心”目标,将高新区公共图书馆升级打造为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支持建设一批镇街图书馆(分馆)、24小时城市书房、社区阅读中心等主题性阅读场所。构建以现代图书馆为总馆、镇街图书馆(分馆)为骨干、24小时城市书房、社区阅读中心等为基层服务点的集约型总分馆制服务体系;推行现代图书馆紧密型垂直管理模式,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统筹规划、经费统一安排、人员统一管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通借通还、读者活动联动开展。
多措并举优化线上服务。应对新时代阅读方式转变,开通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免费开放数字图书资源,联合音频分享平台开展免费畅听活动,积极举办线上展览、讲座等,利用互联网不断优化图书馆线上服务。
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及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树立“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培育“科学阅读”等具有时代感的阅读品牌。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
以文化馆总分馆制度为抓手,不断推进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的群众文化活动,促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高新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打造“文艺高新区”。
构建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以现代文化馆建设为引领,构建起“1+10+N”(以现代文化馆为总馆、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N个社区文化服务点组成)纵横贯穿、协作、赋能、共享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
全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重庆高新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策划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活动普及”内容,创新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活动”形式,将各级文化馆(站)打造成为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围绕“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创新开展广场舞、街舞、科学家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
推动群众文艺创作与展演。组织开展“科学之声”等主题创作,鼓励文艺创作的题材、体裁、内容、形式创新,展现高新区科学家生活。探索评奖激励机制,鼓励特色文艺作品自主参赛国家级、市级评优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展演展示活动。建立完善文艺创作团体,整合文艺团体资源,选拔、组建两支高水准的区级文艺队伍。
建立健全文化组织建设。研究打造重庆高新区文化艺术人才专家库,发挥行业建设主导作用以及对文艺工作者的组织、引导、服务、维权作用。鼓励地方与高校合作,文艺家及文艺爱好者成立文艺协会,为文艺氛围提供强力支持。
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构建高新区公共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统筹文化资源信息,建设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系统,与各级图书馆分馆互开端口、统一认证、资源共享,搭建有统有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信息架构,实现高新区公共数字文化共建共享。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文化设施智慧化升级,进一步全面融入“重庆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平台,推进网站与公众号等媒体互联互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面提升高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全免费开放模式。提高总馆水平,争创国家一级馆。建立政府公共服务采购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新区高校、科研单位、重点园区内大型文化设施对外免费开放。鼓励争取各类社会文化服务和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捐赠,发挥社会文化组织力量。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
完善文化活动市场化机制。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支持高校、协会、其他社会组织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允许有宣传需求的优质企业主办、承办或赞助,深化“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市场运作机制。
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文艺、文化等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合唱、摄影、舞蹈、书法等各类培训。规范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分类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辅导。完善文化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制度,增强广大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
专栏2: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标杆 重点项目: 研究布局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镇街图书馆(分馆)、24小时城市书房、社区阅读中心,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升级、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升级。 重点措施: 创新打造“校地文化共建实践基地”,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进园区”改造计划,探索实施“公共文化入小区”改造计划,研究制定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整合统一机制,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育“科学阅读”品牌,制定群众文化活动行动表,开通重庆高新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全免费开放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市场化机制,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 |
建好科学文化之城,承接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战略,谋划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数字文创先导产业,打造“科创文化产业城市”。
围绕数字文创先导产业,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抓手,聚焦重点发展的领域环节,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聚焦工业设计。挖掘本地工业设计需求,培育发展制造设计、汽车及摩托车设计、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支持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升级转变,向品牌形象策划、产品内涵设计等领域延伸,探索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工业设计品牌。
聚焦电子竞技。鼓励网络企业转型发展游戏产业,瞄准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移动端、竞赛类、社交型电子竞技产品。积极引进服务电竞产业的直播平台、游戏运营平台、赛事综合服务平台等。鼓励企业开发电竞影视、电竞动漫、电子竞技战术地图等电竞衍生产品。
聚焦影视媒体。立足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等学科建设,重点聚焦影视元素设计、影视场景设计、平面海报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媒体产品加工等专业性影视媒体服务领域,鼓励开拓虚拟现实、互动影视、表演捕捉、虚拟摄影、可视化预演、立体3D、云媒体交互等专业服务方向。
聚焦知识付费。鼓励网络内容创作人和运营团队入驻文创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学习、网络阅读、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等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业。
发展其他领域。着力发展演出剧目创作、舞美设计、演出经纪、演出票务等演艺产业关键环节,重点扶持代表重庆、西部地域特色、展现巴蜀文化的经典剧目展演,全面繁荣演出市场。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立创意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通过品牌授权、数字化应用等手段,促进文博非遗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影视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对特色工艺品和老字号产品扶持力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
重点打造重庆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园,培育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园区,积极探索部市共建项目,积极争创国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依托高校内存量空间及周边地区“金角银边”等资源要素,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学府,鼓励文创资源溢出,打造环大学城数字文创微空间。重点项目包括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川美工业设计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虎溪风情街、文创项目拓展区、虎溪山村文创基地等。
围绕市场主体、文化人才、文化品牌三大方面,组织实施文化产业促进行动。
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本土文化企业,重点突出、阶段分明、针对性强地扶持一批智慧化升级意愿强烈的本土文化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数字文创平台企业、数字内容企业和高校资源。整合文创资源和文创品牌,引进知名文创产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园,形成商业层面依托集团、设计层面依托团队的文创产业运作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中西部地区领军的航母型文创企业。完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依托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文化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引导文化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孵化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化市场主体。
文化人才兴业行动。研究制订高新区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优秀杰出文化人才储备库。吸引文化名家、创意大师在高新区创办工作室。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创企业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建设认定一批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文化品牌集成行动。加快文化品牌构建与内涵塑造,打造以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商标、品牌活动等为内容的文化品牌体系。
聚力推动产品供给、空间拓展、环境优化,激发群众文化消费热情,全面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鼓励文化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驰名商标,扶持老字号文化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加强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大力发展文化电子票务、在线教育、智慧书城、游戏平台、新媒体平台等新型文化消费。推动新型消费、信息消费、定制消费等,培育消费增长点。鼓励社会力量利用老厂房、老街区、老校区、老建筑等,打造文化特色街区等文化消费聚集区。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景,推动商业综合体、文旅场所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不断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监管,维护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打造文化消费品牌,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等旅游旺季,持续办好“重庆高新区文化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文化消费主题活动。
专栏3:谋划现代文化产业 重点项目: 现代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包括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川美工业设计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虎溪风情街、文创项目拓展区、虎溪山村文创基地)。 重点措施: 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文化人才兴业行动、文化品牌集成行动,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拓展文化消费空间、不断优化文化消费环境。 |
建好科学文化之城,承接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战略,围绕“科技、文创、商务、温泉和生态”等主题发展城市旅游,构建城市旅游产业补充科学城产业体系,打造“科创旅游产业城市”。
彰显“科学文化之城”文化内涵,面向游客市场打造五大城市旅游产品,丰富高品质城市旅游体验。
(一)大力发展城市科技旅游
整合科技园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设施、主题景区等科技资源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为目的,构建融参观、考察、学习、娱乐、购物等活动于一体的科技旅游项目体系。
大力发展“一谷两园多点”科技旅游项目。面向科技办公参观,适度开放科学谷。进一步扩大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力度,打造年轻人更向往的科学园区样板项目。聚焦科技生产研学,打造西部信息技术产业科普园。依托西永微电园,充分发挥华为鲲鹏、光大特斯联等创新平台优势,鼓励挖掘产业链各环节科普价值,设置科技产品装配体验项目,整体打造西部信息技术产业科普园。创意科技娱乐,打造重庆汽车公园。对接高端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国内首个汽车科技“产业+文旅”城市综合体。适度开放高科技企业,推动高新企业科普展览系统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合理利用产业资源推出科普展览体验,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同时丰富高新区科技旅游体验。
推动“一谷两园多点”科技旅游项目沿科学大道有序布局。围绕科学旅游主题,以“补齐服务设施、创新主题景观、融入科技体验”三大措施为重点,营造科学大道科技旅游氛围,打造沿科学大道科技旅游发展主轴。
(二)积极发展城市文创旅游
围绕高新区文化特色,以创意催生旅游新动能,深入推进学区文创旅游、都市文创旅游、非遗文创旅游,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
打造“潮青年”文创活力城,发展学区文创旅游。依托大学城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14所高校聚集优势,整合虎溪公社、“D+M”浪尖智造工厂、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光谷智创园等资源,构建起以大学城U城、熙街片区组成的数字文创街区为中心,以校区为组团、以学子生活为特色的全新体验的“潮青年”文创活力城,打造西部最时尚、最新潮、最活力的学区休闲游憩空间。
打造虎峰山艺术创意谷,发展都市文创旅游。依托曾家镇优质生态资源、艺术度假氛围、配套服务设施等,以村落为载体,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创意平台,引进文化艺术机构、文化人才、艺术家团队,打造重庆主城一站式艺术休闲和旅游生活目的地。
打造非遗特色街区,发展非遗文创旅游。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牵引,积极融入、共同培育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创新打造两大特色街区。打造以白市驿川剧院、天下粮仓片区为主的历史街区,遵循“修旧如旧、外旧内新”街区改造基本原则,保留建筑原样实貌,延续历史空间记忆;引入与“川剧院”“天下粮仓”气质相符的新兴业态,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以走马古镇及其周边片区为主的古镇街区,推进街区生态景观修复及历史文脉保护,围绕文创体验、餐饮购物、主题住宿等多元需求,丰富街区业态。
(三)创新发展城市商务旅游
随着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人才集聚,以商务活动为主要目的衍生的系列旅游活动需求将成为高新区旅游发展新蓝海。围绕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展览旅游、奖励旅游等业态,构建商务旅游项目体系。
创新发展“一镇多点”商务旅游项目。积极打造金凤创投基金小镇,以重庆科技金融街为核心载体,借鉴杭州、长沙、成都等地经验,围绕“基金+文创+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定位,满足创投商务人士休闲旅游需求,补齐小镇商务旅游业态,布局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体验丰富”的创投基金小镇。全域布局以大型国际文体交往设施为重点的多个商务旅游体验点,推动完善科学会堂文娱、商业、酒店等功能,打造商务旅游重点项目。鼓励校区、园区、社区等留白空间,科创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筑内部中庭空间,街道广场等,进行创意化改造提升,打造商务户外休闲、非正式户外交流的特色体验点,整体营造出重庆高新区商务旅游氛围。
(四)提升温泉城市康养旅游
以传统温泉文化理念与现代智慧健康科技共融为核心理念,以温泉旅游产业和健康科研服务为发展基石,强化“世界温泉之都”科创医养温泉板块,支撑西温泉科技康养集聚区发展定位。
提升产品品质。全面梳理高新区温泉资源,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坚持“盘活存量、提质增效”的原则,着力提升温泉景区景点服务质量。鼓励贝迪颐园温泉旅游度假区、上邦高尔夫温泉度假区、海兰云天温泉度假区三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对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提升。推动天赐温泉度假区3A级旅游景区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提升。支持白市驿镇创建国家级温泉旅游名镇。
丰富产品体验。丰富“旅游+温泉康养”产业链条,开发“温泉+文创”“温泉+医疗”“温泉+康复”“温泉+美护”“温泉+娱乐”等“温泉+N”模式,挖掘产业衍生品,丰富产品体验性。依托在地文化特色,引入创客团队,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创商品,构建温泉文创特色体验。支持温泉旅游度假区引进专业医疗机构深入研究温泉成分,根据不同类别温泉中主要离子成分的保健功效,为游客提供定制化的温泉医疗康复体验。注重将传统温泉保健养生与现代医学美容仪器使用相结合,打造美护温泉康养新体验。结合现代娱乐设施,推动温泉度假区体验升级,突破季节制约,发展全时经济。
推动智慧化发展。创新传统温泉文化理念与现代智慧健康科技共融,推动温泉度假景区智慧化提升,实现智慧医疗手段与健康养生药理充分结合,开发重庆高新区科创温泉养生APP,实时生成健康报告与温泉康疗方案,制定高端人才专属温泉养生计划,丰富温泉康养科创内涵。
(五)优化生态城市休闲旅游
依托生态基底,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开发休闲旅游项目,构建起高新区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格局。
优化科学公园旅游功能。结合创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智能文创、智能媒体、智慧运动等新业态,合理布局休闲旅游体验项目,优化科学公园休闲旅游功能。
推动“两山”连片打造“科学城的会客厅”。运用九凤山、虎峰山3A级景区两块旅游招牌,利用科技化、数字化、艺术化等手段,围绕民宿休闲、健身运动、创新创业、社群生活和艺术品交易等内容,高质量连片打造“科学城的会客厅”。以生态型、轻体量为原则,打造自然探索、户外拓展、亲子娱乐等生态型旅游体验产品,丰富九凤山休闲旅游体验;整合沿途自然风光,以艺术为基调,完善青石道、沙石道、木栈道等多种步道系统,鼓励虎峰山景区积极开发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拓展等休闲运动产品。
引导构建“两山”生态民宿旅游带。对接《重庆主城四山生态旅游发展策划方案》,推动缙云山、中梁山“两山”区域,整合生态田园农居环境,开发高品质艺术田园休闲产品,大力发展民宿休闲旅游经济,构建以生态休闲为核心的“两山”生态民宿旅游带。
打造重庆童话世界公园。依托自然生态基底,结合地形条件,植入优质地域传统文化,以儿童娱乐为主题,以文化艺术为底色,给孩子缔造体验仙境,将其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新高地。
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着力提升旅游接待、交通集散、服务质量、智慧旅游等基础配套和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做大旅游价值链,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品质。
(一)构建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优化旅游住宿服务。围绕金凤、西永、大学城等城市建设区域,温泉、中梁山和缙云山等生态区域,鼓励发展主题民宿、青年旅社、房车营地、露营基地、户外树屋等特色体验式住宿产品。按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等行业标准提升住宿设施与服务,建立住宿服务和监管平台,完善机制,将各等级民宿和星级酒店纳入监管,分级制定各级住宿评价标准,积极推动标准实施,实现标准等级动态管理。
打造特色餐饮服务。以地理标志产品为龙头,挖掘、整合、改良、包装高新特色小吃、特色蔬果、名菜名宴等,培育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推出地方菜肴、特色小吃、绿色食品三大餐饮美食系列,持续开展“重庆高新区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评选和推介活动,创新三耳火锅底料酿造技艺等非遗技艺转化为特色美食。
优化城市旅游购物服务。结合城市建设,升级打造金凤数字科技创新商圈、大学城文化艺术活力商圈、西永文商旅体验商圈等,依托重点景区景点设置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等。在“手工绕丝团扇”“文创音乐台屏”等特色文创商品基础上,鼓励“伊飞蜀绣”等龙头文创企业加大产品开发,让更多体现高新技术的优质产品进入重庆高新区文创商品名录。
(二)完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
依托城市交通,打造“快旅”交通服务。依托高新区城市对外交通体系,推动“两空引领、四网融合、一纵八横”对外旅游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国内城市前来旅游的链接效率,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来重庆高新区旅游2小时交通全覆盖。
依托城市交通,打造“慢游”交通服务。依托高新区城市内部交通体系,丰富“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交通为主体、特色交通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和非机动车旅游出行网络,实现更具特色、更高效率的“城景通”“景景通”。加强节假日“慢游”交通组织、运输服务保障、旅游目的地拥堵预警信息发布。
构建旅游集散系统。鼓励各重点文旅项目设置景区旅游咨询点,逐渐形成高新区旅游集散网络。
(三)推进文旅品牌创建和景区标准化建设
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和智慧设施升级。参照国家技术标准,完成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系统、旅游区导览标识系统。结合城市公共厕所系统,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建立旅游厕所评价反馈和投诉收集处理平台,建设一批旅游厕所。在各景区、景点、度假区按照标准化、主题化的环卫要求设置分类垃圾箱,投放分类垃圾回收箱,实现游客自助垃圾分类投放。依托城市无障碍设施,进一步维护残疾人、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老年人旅游设施,建设无障碍旅游城市。
推进多项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推进A级景区评定工作,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17775-2003)》要求,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A级景区1个,提升景区配套设施水平。推动重庆高新区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完善智慧旅游体系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智慧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智慧核心枢纽—景区节点—用户终端”三级智慧文旅服务平台。
开展智慧核心枢纽试点工作。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导航、5G等现代化技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分析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点、文旅公共设施建设、服务活动等情况,实现文化和旅游信息统一汇聚。引进国内先进数据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客服、知识库、舆情分析、数字可视化辅助决策等服务,打造一键投诉、及时响应、联动处置、及时反馈的涉旅投诉管理体系。
推动景区节点智慧化升级。建立景区预约和流量管控,搭建景区预约服务平台、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流量信息发布系统、景区视频检测系统,实现精准控流。构建景区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依托流量数据,加强营销监测分析,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统筹景区智慧体系平台建设。进入高新技术实现服务升级,推进景区红外、云台监控建设,实现景区灾害预警和消防预警;采用智能安检、红外测温等设备,实现景区安全监控和人流监控。
健全用户终端智慧体验。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整合旅游门户网站、地图导览、旅游交通、景点预览、信息发布、投诉建议等子系统模块,覆盖游客全过程旅游综合需求,提升旅游智慧化体验。
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广、持续开展营销活动、构建文旅营销矩阵,全面展示高新区旅游形象,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打造五大特色主题产品。一是科技科普游。以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休闲娱乐等科技旅游需求为目的,贯穿沿科学大道科技旅游发展主轴,串联科学公园、科学谷、西部信息技术产业科普园、重庆汽车公园等项目,打造科技科普旅游产品。二是文创体验游。围绕学区文创、都市文创、非遗文创三大体验,串联“潮青年”文创活力城、虎峰山艺术创意谷、走马古镇街区等项目,打造文创体验主题产品。三是商务高端游。围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人才集聚商务旅游需求,以金凤创投基金小镇为引领,以科学会堂为重点,打造商务高端主题产品。四是温泉康养游。体验“世界温泉之都”科创医养温泉,畅玩西部科创温泉城,打造温泉康养主题产品。五是生态休闲游。依托中梁山、缙云山、寨山坪、梁滩河等丰富的山水资源,串联科学公园、重庆童话世界公园、九凤山旅游区、虎峰山旅游区等主题产品,打造生态休闲主题产品。
持续开展特色营销活动。利用“科学文化之城”品牌,持续开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文化节会,不断扩大重庆高新区科学精神影响力。构建“文创旅游”“商务旅游”“温泉康养”“生态休闲”系列品牌节会,巩固文化和旅游发展特色。
全面构建文旅营销矩阵。依托宣传阵地,建立“自上而下,以总带分,主调鲜明,各具亮点”的内部宣传体系,带动市民、社群利用朋友圈等私域流量开展全民营销。大力发挥央视、重庆卫视、中国旅游报、重庆日报等顶端传播优势,不断强化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新浪微博等区内自媒体宣传阵地,切实加强与门户网站、微博大V、主播、微信、抖音和小红书红人及专业MCN机构等新媒体开展业务合作,实施流量营销,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深挖“食住行游购娱”商品特色,通过“话题+达人”互动模式提高用户关注。发布 “盲盒景区”“盲盒酒店”等营销产品,创新消费场景。
专栏4:发展城市旅游 重点项目: 科学谷、西部信息技术产业科普园、重庆汽车公园、高新企业科普展览系统建设;“潮青年”文创活力城、虎峰山艺术创意谷、白市驿历史街区、走马古镇街区;金凤创投基金小镇、科学会堂;西部科创温泉城;重庆童话世界公园、九凤山旅游区、虎峰山旅游区、白市驿驿都花海项目、走马镇桃花山景区、“两山”生态民宿旅游带。 重要措施: 升级旅游住宿、提升旅游餐饮品质、开发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智慧旅游试点示范工程。打造五大特色主题产品。品牌营销渠道优化工程。 重点申报/创建项目: 景区创A。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思路,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加快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利用。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加强走马古建筑群等文物古迹实现旅游化利用开发。结合走马镇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演艺、文化体验、文艺文创等新业态融入景区发展。
推进文化阵地旅游功能提升。推进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面向游客开放,开发展览、剧目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旅游要素。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镇街—村社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旅游、休闲等功能,用旅游的经济价值支撑公益性功能。
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旅游业与科学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将科学文化内涵植入全域旅游产品之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主题化体验。围绕科学文化,创意利用文化元素和文化故事,建立文化主题品牌餐饮、住宿、购物认证机制,构建文化主题旅游接待服务品牌体系,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
将政府管理服务和引导合力、企事业单位创新经营动力、社会组织协调促进三者有机结合,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
提升依法治理水平。认真落实党员干部普法教育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学法制度,以文旅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为重点,组织高新区文旅市场经营主体开展法律教育宣传培训,强化法治意识。
全方位加强文旅行业监管。探索建立放心消费和旅游购物无理由退货服务,推进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工作,加强对各类在线旅游经营者等的日常监督。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涉旅行业执法监管体系、旅游人才培训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安全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确保游客满意度位列全市前茅,保障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牢守文旅发展底线。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制定项目准入标准及生产监管制度,明确各环节绿色发展措施,规范建设行为,层层压实绿色发展责任,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强化组织协调合作。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区域间、部门间联动机制,推进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统筹与协调。
切实加强政策保障。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强化对保护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消费激励政策,探索旅游招徕奖励办法。全面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引导和鼓励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完善休假制度。
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加强存量土地盘活,保障重大招商项目及时落地。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给予重点保障。同时加强用地质量监督,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市场需求,紧密围绕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制度构建三个环节,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创新人才培训制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提升中层管理业务水平等举措,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评估监督机制。创新科学评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整合互联网大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科学精准评估,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市场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结合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实际情况,规划分为近期至2023年,远期至2025年。建成30个项目、实施36项措施。根据初步估算,重庆高新区文旅开发在规划期总投资为20亿2100万元(详情见表1、表2)。
序号 |
主要项目 |
建设类型 |
建设地点 |
建设内容及规模(发展目标) |
预计投资(万元) |
建设时限 |
主管部门 |
公共服务局 参与形式 | |
2021-2022 |
2023-2025 | ||||||||
1 |
非遗传承体验中心 |
新建 |
走马镇 |
鼓励走马镇建设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以此为载体加快建立起以年轻群体为中心的非遗传承人队伍,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技艺结合,创新非遗文创体验。 |
800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
2 |
傅抱石旧居 |
升级 |
西永街道 |
修缮傅抱石旧居,重现傅抱石寓居重庆时期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情况。 |
500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
3 |
科学公园 |
新建 |
\ |
集合寨山坪独特地形外貌和良好林田湖生态,助推建好科学公园,利用山顶平坦地势布局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人文展示等功能,打造国际创新发展示范之地;结合创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智能文创、智能媒体、智慧运动等新业态,合理布局休闲旅游体验项目,优化科学公园休闲旅游功能。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
4 |
科学会堂 |
新建 |
\ |
融入科学会堂,在科学会展功能基础上,推动发展科普教育、城市展馆、文艺演出等全方位文化服务功能,打造科学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补齐文娱、商业、酒店等功能,打造成为商务旅游重点项目。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
5 |
科学城市 景观 |
新建 |
\ |
融入科学城空间规划,结合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建绿地设施建设,着重金凤枢纽、科学会堂、光大科技新城、金融街等,在主要门户、重要干道、重大设施等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标志性建筑,树立门户形象,布局雕塑、浮雕、景观墙、涂鸦等彰显科学文化内涵的主题景观。 |
500 |
√ |
√ |
城市建设事务中心 |
配合 |
6 |
研究布局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
新建 |
\ |
研究布局文化馆和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科技馆、影剧院、博物馆。 |
30000 |
√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7 |
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升级 |
升级 |
\ |
按国家一级文化站标准,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等功能,遵循“一中心一特色”建设思路,实施高新区10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
200 |
√ |
相关镇街 |
指导 | |
8 |
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升级 |
升级 |
\ |
按照统一科室设置、统一器材配备、统一服务标准的要求和“七个一”建设标准,兼顾服务半径,坚持均衡配置,提档升级若干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
100 |
√ |
相关镇街 |
指导 | |
9 |
镇街图书馆(分馆) |
新建 |
\ |
紧紧围绕公共图书馆,鼓励支持建设一批镇街图书馆(分馆)。 |
2000 |
√ |
相关镇街 |
指导 | |
10 |
24小时 城市书房 |
新建 |
\ |
鼓励支持建设一批24小时城市书房,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一体化服务,打造24小时开放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同时还配备咖啡茶吧、路演空间、社交场所、展览展示、城市客厅等功能区,可在馆内组织开展讲座、读书会、文艺沙龙、艺术展览等活动。让书房充分发挥效能,切实为市民提供多方位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 |
1000 |
√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11 |
社区阅读 中心 |
新建 |
\ |
围绕“十有”标准,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阅读中心:有不低于20平方米的房屋场所、有统一标牌(挂在室外)、有不少于1200种(不低于1500册)的图书、报刊、音像等出版物、有书架和阅读桌椅、有管理制度、有《采购配发出版物目录登记簿》、有《图书借阅登记簿》、有图书分类牌签(标签)、有开放时间和管理员姓名电话标识(贴挂在室外醒目处)、有消防安全设施。 |
1000 |
√ |
相关镇街 |
指导 | |
12 |
现代文化产业项目集群 |
新建 升级 |
\ |
包括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川美工业设计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虎溪风情街、文创项目拓展区、虎溪山村文创基地等。参照相关规划。 |
\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13 |
科学谷 |
新建 |
\ |
面向科技办公参观,开放科学谷。科学谷是以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办公及休闲为一体的智慧园区,进一步扩大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力度,打造年轻人更向往的科学园区样板项目。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
14 |
西部信息 技术产业 科普园 |
升级 |
西永微电园 |
聚焦科技生产研学,打造西部信息技术产业科普园。依托西永微电园,充分发挥华为鲲鹏、光大斯特联等创新平台优势,鼓励挖掘产业链各环节科普价值,设置科技产品装配体验项目,整体打造西部信息技术产业科普园。 |
2000 |
√ |
相关企业 |
指导 | |
15 |
重庆汽车 公园 |
新建 |
西永微电园 |
创意科技娱乐,打造重庆汽车公园。选址西永综保区B区外沿坪山大道,对接高端旅游市场需求,打造国内首个汽车科技“产业+文旅”城市综合体。 |
20000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16 |
高新企业科普展览系统建设 |
新建 |
\ |
鼓励高科技企业适度开放,打造多个科技景点。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合理利用产业资源开发旅游项目,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丰富重庆高新区科技旅游体验。 |
1000 |
√ |
相关企业 |
指导 | |
17 |
“潮青年”文创活力城 |
新建 |
大学城 |
依托大学城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14所高校聚集优势,整合虎溪公社、“D+M”浪尖智造工厂、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光谷智创园等资源,构建起以熙街为中心、以校区为组团、以学子生活为特色的全新体验的“潮青年”文创活力城,打造西部最时尚、最新潮、最活力的学区休闲游憩空间。 |
50000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18 |
虎峰山艺术创意谷 |
新建 |
曾家镇 |
依托曾家镇优质生态资源、艺术度假氛围、配套服务设施等,以村落为载体,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创意平台,引进文化艺术机构、文化人才、艺术家团队,规划建设画家村、领军人才艺术工作坊、都市美学民宿一条街、创客公寓等项目,打造重庆主城一站式艺术休闲和旅游生活目的地。 |
30000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19 |
白市驿历史街区 |
升级 |
白市驿镇 |
打造以白市驿川剧院、天下粮仓片区为主的历史街区;遵循“修旧如旧、外旧内新”街区改造基本原则,保留建筑原样实貌,延续历史空间记忆;引入与“川剧院”“天下粮仓”气质相符的新兴业态,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
5000 |
√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20 |
走马古镇 街区 |
升级 |
走马镇 |
打造以走马古镇及其周边片区为主的古镇街区;推进街区生态景观修复及历史文脉保护,围绕文创体验、餐饮购物、主题住宿等多元需求,丰富街区业态。 |
5000 |
√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21 |
金凤创投 基金小镇 |
新建 |
金凤镇 |
以金凤金融城为核心载体,借鉴杭州、长沙、成都等地经验,围绕“基金+文创+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定位,满足创投商务人士休闲旅游需求,补齐小镇商务旅游业态,布局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体验丰富”的创投基金小镇。 |
\ |
√ |
√ |
改革 发展局 |
配合 |
22 |
西部科创 温泉城 |
升级 |
\ |
包含上邦高尔夫温泉度假区、海兰云天温泉度假区、贝迪颐园温泉旅游度假区、天赐温泉度假区、上邦NOMI温泉、海兰云天温泉、贝迪颐园温泉、天赐温泉牌项目,提升品质,整合打造西部科创温泉城品牌。 |
8000 |
√ |
公共 服务局 |
主导 | |
23 |
重庆童话世界公园 |
新建 |
西永街道 |
依托自然生态基底,结合地形条件,植入本土优质地域传统文化,以儿童娱乐为主题,以文化艺术为底色,给孩子缔造体验仙境,将其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新高地。 |
40000 |
√ |
西永 微电园 |
指导 | |
24 |
九凤山 旅游区 |
升级 |
金凤镇 |
以生态型、轻体量为原则,打造自然探索、户外拓展、亲子娱乐等生态型旅游体验产品,丰富九凤山休闲旅游体验。 |
1000 |
√ |
金凤镇 |
指导 | |
25 |
虎峰山 旅游区 |
升级 |
曾家镇 |
整合沿途自然风光,以艺术为基调,完善青石道、沙石道、木栈道等多种步道系统,积极开发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拓展等休闲运动产品。 |
1000 |
√ |
曾家镇 |
指导 | |
26 |
白市驿驿都花海项目 |
升级 |
白市驿镇 |
强化艺术氛围,整合周边花海资源,带动发展民宿、餐饮业态,形成集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艺术田园休闲基地。 |
500 |
√ |
白市驿镇 |
指导 | |
27 |
走马镇 桃花山景区 |
升级 |
走马镇 |
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质量,丰富四季体验项目。 |
500 |
√ |
走马镇 |
指导 | |
28 |
“两山” 生态民宿 旅游带 |
新建 |
\ |
对接《重庆主城四山生态旅游发展策划方案》,推动缙云山、中梁山“两山”区域,整合生态田园农居环境,开发高品质艺术田园休闲产品,大力发展民宿休闲旅游经济,构建以生态休闲为核心的“两山”生态民宿旅游带。 |
2000 |
√ |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主导 | |
29 |
“快旅慢游”交通 服务 |
\ |
\ |
依托城市交通,推动“两空引领、四网融合、一纵八横”对外旅游大通道建设,打造“快旅”交通服务;依托城市交通,丰富“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交通为主体、特色交通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和非机动车旅游出行网络,实现更具特色、更高效率的“城景通”“景景通”;加强节假日“慢游”交通组织、运输服务保障、旅游目的地拥堵预警信息发布打造“慢游”交通服务。 |
\ |
√ |
√ |
城市建设事务中心 |
配合 |
30 |
旅游集散 系统 |
新建 |
\ |
鼓励重庆高新区各重点文旅项目设置景区旅游咨询点,逐渐形成重庆高新区旅游集散网络。 |
\ |
√ |
√ |
各景区 景点 |
指导 |
表2 重要措施表
序号 |
主要措施 |
措施内容(发展目标) |
1 |
完善文物“四有”工作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快对高新区内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即“四有”工作)。 |
2 |
成立3个非遗文化表演团 |
成立白市驿川剧、含谷火龙、走马故事3个非遗文化表演团,提升重点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 |
3 |
编撰出版一套科学文化图册 |
组织研究当代科学文化内涵,编撰出版一套全面介绍当代科学文化的图册。 |
4 |
绘制一本文物科普图书 |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迹,用历史照片、地图、文字等史料,绘制文物科普图书。 |
5 |
汇编一套非遗丛书 |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域汇编,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非遗丛书及视频资料。 |
6 |
编排两个科学主题文艺节目 |
邀请重庆市群艺馆等专业艺术单位编排两个高质量“科学城”主题代表性文艺节目。 |
7 |
策划系列科学故事讲演节目 |
择取重庆高新区科学家、企业家优秀事迹等,策划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文化故事讲演节目。 |
8 |
举办校地合作特色文创节会 |
鼓励校地合作,开展系列具有重庆高新区文化特色的文创节会。 |
9 |
举办系列科学特色科普活动 |
发展科普教育,探索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基地,举办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特色科普活动。 |
10 |
建立城市联盟、友好城市 |
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流合作,强化城市联盟、友好城市建设。 |
11 |
创新打造“校地文化共建实践基地” |
鼓励支持各镇街与高校联合打造“校地文化共建实践基地”,推动创新发展,力争建成全国校地合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 |
12 |
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进园区” 改造计划 |
针对园区“重产业办公,轻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发展模式,统筹利用、重塑老旧厂区、厂房等,发展文创园区,推动存量空间的功能置换;积极探索彩绘艺术墙、公共设施创意改造等方式提升园区环境,推进文化休闲功能与园区产业功能深度融合。 |
13 |
探索实施“公共文化入小区”改造 计划 |
落实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小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小区生活场景;推动将小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金凤、白市驿、走马等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
14 |
研究制定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 整合统一机制 |
大力探索图书资源数字化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 |
15 |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
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及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系列高新区阅读推广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通过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群众特别是科学家参与。 |
16 |
培育“科学阅读”品牌 |
树立“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培育“科学阅读”等具有时代感的高新区阅读品牌。 |
17 |
制定群众文化活动行动表 |
围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传统节日文化科普活动等,每年推出群众活动行动表。 |
18 |
开通高新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 |
应对新时代阅读方式转变,开通高新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免费开放数字图书资源,联合音频分享平台开展免费畅听活动,积极举办线上展览、讲座等,利用互联网不断优化图书馆线上服务。 |
19 |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全免费开放机制 |
提高总馆水平,争创国家一级馆利于提高中央财政补贴,减轻免费开放财务压力;建立政府公共服务采购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新区高校、科研单位、重点园区内大型文化设施对外免费开放;鼓励争取各类社会文化服务和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捐赠,发挥社会文化组织力量;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 |
20 |
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市场化机制 |
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支持高校、协会、其他社会组织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允许有宣传需求的优质企业主办、承办或赞助,深化“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市场运作机制。 |
21 |
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 |
委托重庆市群艺馆、重庆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开展文艺、文化等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合唱、摄影、舞蹈、书法等各类培训;规范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分类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辅导;完善文化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制度,增强广大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 |
22 |
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
培育一批本土文化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市场主体。整合文创资源和文创品牌,引进知名文创产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园完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依托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文化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引导文化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孵化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文化市场主体。 |
23 |
文化人才兴业行动 |
研究制订重庆高新区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优秀杰出文化人才储备库;吸引文化名家、创意大师在高新区创办工作室;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创企业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建设认定一批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
24 |
文化品牌集成行动 |
加快重庆高新区文化品牌构建与内涵塑造,打造以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商标、品牌活动等为内容的文化品牌体系。 |
25 |
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 |
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鼓励文化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驰名商标,扶持老字号文化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
26 |
拓展文化消费空间 |
大力发展文化电子票务、在线教育、智慧书城、游戏平台、新媒体平台等新型文化消费;推动新型消费、信息消费、定制消费等,培育消费增长点;鼓励社会力量利用老厂房、老街区、老校区、老建筑等,打造文化特色街区等文化消费聚集区;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景,推动商业综合体、文旅场所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
27 |
优化文化消费环境 |
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监管,维护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文化消费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完善文化消费品质安全追溯、召回和市场准入、退出服务,保护文化消费者权益;打造高新区文化消费品牌,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等旅游旺季,持续办好“重庆高新区文化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文化消费主题活动。 |
28 |
升级旅游住宿 |
围绕金凤、西永、大学城等城市建设区域,温泉、中梁山和缙云山等生态区域,鼓励发展主题民宿、青年旅社、房车营地、露营基地、户外树屋等特色体验式住宿产品。按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等行业标准提升住宿设施与服务,建立住宿服务和监管平台,完善机制,将各等级民宿和星级酒店纳入监管,分级制定各级住宿评价标准,积极推动标准实施,实现标准等级动态管理。 |
29 |
提升旅游餐饮品质 |
以地理标志产品为龙头,挖掘、整合、改良、包装高新特色小吃、特色蔬果、名菜名宴等,培育高新区地方特色餐饮品牌,推出地方菜肴、特色小吃、绿色食品三大餐饮美食系列,持续开展“重庆高新区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评选和推介活动,创新三耳火锅底料酿造技艺等非遗技艺转化为特色美食。 |
30 |
开发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
结合城市建设,升级打造金凤数字科技创新商圈、大学城文化艺术活力商圈、西永文商旅体验商圈等高端消费街区,依托重点景区景点设置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等;在“手工绕丝团扇”“文创音乐台屏”等特色文创商品基础上,鼓励“伊飞蜀绣”等龙头文创企业加大产品开发,让更多体现高新技术的优质产品进入重庆高新区文创商品名录。 |
31 |
智慧旅游试点示范工程 |
构建“智慧核心枢纽—景区节点—用户终端”三级智慧文旅服务平台。详见规划文本。 |
32 |
打造五大特色主题品牌游线 |
打造五大特色主题品牌游线——科技科普游、文创体验游、商务高端游、温泉康养游、生态休闲游。 |
33 |
品牌营销渠道优化工程 |
利用“科学文化之城”品牌,持续开展西部(重庆)科学城文化节会,持续开展特色营销活动。依托宣传阵地,全面构建文旅营销矩阵。 |
34 |
景区创A |
进A级景区评定工作;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17775-2003)》要求,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A级景区1个,提升景区配套设施水平。 |
35 |
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根据国家下发规范要求,积极准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36 |
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区 |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工作要求,推进文旅融合规划及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推动高新区争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重庆高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期间主要措施36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