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镇街
繁體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机器人 注册
镇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700927688XM/2022-00045 [ 发文字号 ] 渝高新发〔2022〕19号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发布机构 ] 高新区公共服务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10-10 [ 发布日期 ] 2022-10-26
[ 索引号 ] 1150010700927688XM/2022-00045
[ 发文字号 ] 渝高新发〔2022〕19号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发布机构 ] 高新区公共服务局
[ 成文日期 ] 2022-10-10
[ 发布日期 ] 2022-10-26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打印
分享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重庆高新区管委会2022年第26次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2年10月10日


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年—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高新区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核心区,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的重要机遇期。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西部教育特区,以高质量的教育助推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区域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教育发展基础

一、发展背景

2019年4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高新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调要“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1月,重庆高新区完成体制机制调整,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2020年9月,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和新闻发布会召开,明确科学城“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规划建设面积1198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13平方公里,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在强力推进科学城经济社会换道超车、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作为核心区发展的第一金名片、第一软实力、第一营商环境,全面统筹和领导教育超常规优先发展,以超常规的经费投入、超常规的人员保障、超常规的改革力度,构建起全区全力全方位保障支持教育优先的一流生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根本保障和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发展本底

截至2020年12月,高新区现有公办中小学31所(其中,高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8所、小学20所),中小学学生42927人,核定教师编制数2567人,共有教师2773人;民办中小学校3所(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重庆八中含谷校区、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学生4941人),幼儿园9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8所、民办幼儿园61所,在园幼儿20397人);驻区高校8所(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轻工职业学院,在校学生126080人);驻区中职学校2所(重庆市农业学校、重庆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5055人)。

一年来,高新区全面厘清教育发展思路,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小机构、大服务”职能,教育系统克难奋进、砥砺实干,跑出“智慧教育”加速度,各项工作起步良好,进展顺利,成效初显。

一是高站位科学谋划布局,教育发展思路明显明晰。围绕科学城“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紧扣“五高”(高点定位、高位谋划、高端嫁接、高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确立以“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为核心的“西部教育特区”目标,大力实施“科创高新·智慧教育”,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未来5—10年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教育强区”要求,强力推进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即打造10所智慧学校、选树10名智慧校长、培育100名智慧名师、构建1000堂智慧优课、培育10000名智慧之星),滚动实施两个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二是高标准实施基础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启动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五个一批”学校建设,实现“校校有项目、校校有投入、校校有变化”。投入25.1亿元,强力推进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新建,新增学位1.4万个。投入1.4亿元,推进大学城人民小学、重师附中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投入近1亿元,实施学校排危维修工程60余项,为42所学校光纤改造,为18所学校新购班班通,为27所学校安装空调。投入2.6亿元,回收回购幼儿园24所,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率、公办率、普惠率由两区移交时的36.3%、28.6%和68%提升至100%、62.2%和94%,超额完成市政府目标考核任务。

三是高效率推进智慧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举办高新区首届“智慧教育”系列赛事、“5+N智慧教研”系列活动800余校次。制定智慧教育发展方案和培养规划,形成校级教育规划36个,营造出“校校打造智慧教育、人人争当智慧名师”的浓厚氛围。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整体明显提升,初中教育质量明显进步,高中课程建设、走班选课效果明显。创建全国特色学校15所、全市特色学校17所。教师荣获市级赛课一等奖9人,二等奖6人,获奖率100%,居全市前列。师生荣获国家级奖项及荣誉300余项、市级1000余项。

四是高要求实施教育治理,改革力度明显加大。破改并立,强力推进教育改革,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公平,新投用小学2所、公办幼儿园5所,解决大学城片区“读书难、无学上”困难,推动大学城树人幼儿园等实行网上报名及电脑摇号。出台高新区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方案,实行公民同招,提供学位1.1万个。加强集团办学,组建以大学城一中等为牵头学校的9个“1+X”办学联盟体,建立联盟运行机制,缩小校际差距。实施教师“区管校聘”“薪酬激励”改革,在全市率先探索教育改革先行经验。

五是高水平做好教育保障,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管委会领导包片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在全市率先配齐卫生副校长,高新区6批次17万余名学生顺利开学复课,无一起校内师生感染病例。投入近2600万元,落实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爱心午餐”和“免费饮用奶工程”,实现应助尽助、全面兜底。开展安全督查、隐患排查,成立高新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体检全区师生,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重庆卫视现场直播高新区开学复课工作,高新区“智慧教育”的改革实践被《人民日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三、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教育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看,区域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是营商环境的竞争,高新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科学城目标定位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劣势。从人民群众的教育期盼看,高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成为影响老百姓小康成色的瓶颈和弱项。从教育自身发展看,高新区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不足、保教质量不高,小学整体水平不优、初中整体水平不强,高中整体规模较小和质量不高,师资缺口较大、“老龄化”严重、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成为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教育发展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历史机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等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教育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决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来。二是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的战略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党中央建设西部科学城、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都亟待教育软实力的强力支撑,迫切需要教育加快建设教育一流强区、打造西部教育高地。三是构建全新教育发展格局的变革机遇。教育强国建设和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快教育评价改革、新高考改革等重大举措的深入实施,需要教育深度对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促进办学导向、课程设置、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学校治理的深层次变革,推动教育理念重塑、学习方式重构、业务流程再造。

第二章 教育发展策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西部教育特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为“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教育先行发展。切实把教育放在先行发展战略地位,优先保障教育用地需要和学校建设规划需求,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干部人事优先配置,正确处理教育规模、结构、质量、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生产的关系,搭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格局,实现更优质、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积极破解“入学难”“入好学难”问题,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满足不同群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坚持全面育人导向。坚持学生为本,回归育人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变革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教育更加优化、家庭和社会教育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围绕发挥区域优势和科学城禀赋,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激发内部资源活力,提高资源吸附水平,加快技术融合叠加,高质量构建多元多方合作平台。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发展愿景,紧扣“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全力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力打造“西部教育特区”,在扩供给、提质量、出特色上下功夫,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5年,全面建成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高匹配、高适应、高契合的现代化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建成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教育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评价创新、治理创新、实践创新等“五个创新”达到新高度,教育“十百千万”工程影响力、辐射力、生产力、引领力、带动力全方位提升,“科创高新·智慧教育”成为科学城教育第一名片,全面优质均衡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第一标志,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科学城第一软实力。

——实现教育质量与科学城定位相匹配。充分发挥“双创”驱动效应,高质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实现优质特色,职业教育实现优质融合,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形成教育深度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协作关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全国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资源、大学城高校资源与基础教育联动协同,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协同,实现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能力不断显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契合度持续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的人才保障和支撑能力更加凸显,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吸纳能力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充分更高质量。

专栏1  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8

≥99

约束性

2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62

65

预期性

3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94

96

预期性

4

一级以上优质幼儿园覆盖率(%)

30

35

预期性

5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持证率(%)

95

≥99

预期性

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

≥99

约束性

7

残疾儿童青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100

约束性

8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53.4

≥55

预期性

9

中小学百名学生拥有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率(%)

0.9

≥1

预期性

1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8

≥99.2

约束性

11

中职教育在校学生规模(万人)

1.9

2.5

预期性

11

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万人)

11

15

预期性

12

教师年平均培训规模(万人次)

35

45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4

12.5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基础教育设施用地面积(平方米)

1705.78

1800

预期性

15

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

98.5

≥99

预期性

第三章 教育主要任务

一、突出教育先行,优化教育发展空间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采用城市建设用地定点定量规划原则,按照配置标准与服务半径要求,适度超前、合理预控规划布局中小学,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具有高新元素、现代特色、面向未来的高品质学校,构建环高校、环科研院所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生态圈。

(一)优化中小学校点布局

根据科学城“北研发—中转化—南制造”总体空间布局,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依照“科创功能协同、产业错位联动、空间相对集聚”原则,高质量编制《重庆高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保障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均等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规范、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现代化教育新格局,优先将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的地段用于学校选址,“十四五”期间,按照“班额规模小学45生/班、初中50生/班、高中50生/班,占地面积小学16㎡/生、初中17㎡/生、高中24㎡/生”的标准,共布局形成小学24所、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高中5所、K12学校1所、K15学校1所,力争2025年千人基础教育设施用地面积达1800平方米/千人。

专栏2  “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指标

序号

片区名称

2020年

2025年

中小学(所)

学位(个)

中小学(所)

学位(个)

1

大学城片区

11

21060

19

41100

2

西永片区

5

5820

7

10980

3

金凤、含谷、白市驿片区

8

10140

14

39900

4

走马、石板、巴福片区

7

6750

5

7530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围绕“大学城、科研港、生命岛、科学谷、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综合考虑人口实际增长速度、开发进度、旧城改造等因素,推动产业布局、城市开发和学校配套同步进行,加强建设时序管理,参照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标准,加快大学城、西永、白市驿片区等人口聚集区域学校配套建设,适度超前配套建设金凤、含谷、曾家片区学校,有序实施石板、巴福、走马片区老旧学校迁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探索项目建设以“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模式,邀请全球顶级建筑师、设计师参与,设置竞赛“联合策展人”,遴选学术界及行业实践中有威望和公信力的代表组成策委会进行评选,使学校设计建设前瞻性、公正性强,科技感、未来感足,可变空间利用充分,节约土地资源等目的,打破“千校一面”的学校建设传统,展现“高新元素+学院派”风格特点。

专栏3  “十四五”期间新建与改扩建学校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区位

类别

类型

1

重庆科学城实验一小西丰小学校

西永L分区

小学

新建

2

重庆科学城育英永佳小学校

西永L分区

小学

新建

3

重庆科学城南开小学校

虎溪街道

小学

新建

4

重庆科学城高桥学校

曾家镇

九年一贯制

新建

5

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

虎溪街道

完全中学

新建

6

重庆大学城树人第二小学校

虎溪街道

小学

新建

7

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校

虎溪街道

小学

扩建

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

虎溪街道

幼儿园

装修

9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

白市驿镇

完全中学

新建

10

重庆高新区永祥实验中学校(暂定名)

西永L分区

初中

新建

11

重庆高新区西永L分区公立学校(暂定名)

西永L分区

九年一贯制

新建

12

含谷片区中学(暂定名)

西永街道

初中

新建

13

大学城沙坪坝第二小学校(暂定名)

香炉山街道

小学

新建

14

北京师范大学重庆科学城实验学校

金凤镇

K12

新建

15

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学校

含谷镇

K15

新建

16

重庆市八中科学城中学校

含谷镇

完全中学

扩建

17

金凤佳园幼儿园(暂定名)

金凤镇

幼儿园

新建

18

巴石片区小学校(暂定名)

石板镇

小学

新建

19

巴石片区中学校(暂定名)

石板镇

初中

新建

20

白市驿片区小学校(暂定名)

白市驿镇

小学

新建

21

曾家片区小学校(暂定名)

曾家镇

小学

新建

22

走马片区学校(暂定名)

走马镇

九年一贯制

新建

23

曾家片区中学校(暂定名)

曾家镇

完全中学

新建

24

金凤片区学校(暂定名)

金凤镇

九年一贯制

新建

25

白市驿含谷片区小学校(暂定名)

含谷镇

小学

新建

(三)实施智慧教育2.0建设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实现师资、设备、校舍等资源在高新区均衡配置。统筹科学城的文化设施、学校楼顶花园等空间资源,有效利用高校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建设“无边界”未来校园,打造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共建共融的未来教育场景。探索创建以片区为单位的学习场域,系统规划一批体育场馆、学习中心、创新实验室,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学校,实现片区内学校的资源共享。实施“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边云一体、云网协同、数据融合、国际互联”教育新空间,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推进教育领域人机深度融合、多主体高度协同、治理效能精准提升,着力打造智慧教育升级版,构建未来智慧创新型人才教育新形态,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专栏4  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机制建设: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有关文件精神,以“边云一体、云网协同、数据融合、国际互联”为总体思路,以“一生一空间、一师一平台、一校一特色”为着力点,着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六高”智慧教育新生态,即高能价值(High energy value)、高度协同(High synergy)、高阶技术(High technology)、高精数据(High precision data)、高新人才(High-tech intellectual)、高维生态(High dimensional ecology),制定《智慧教育实施方案》《智慧学校建设标准》《智慧教育评价标准》等配套文件。

平台架构:标配学校千兆带宽,推动城域网、班班通、无线网等智慧教育资源全覆盖,建立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智造等特色实验室,建立地理、化学、生物等混合现实MR体验室及虚拟现实VR体验室。聚焦操作、数据、管理、分析、安全“五位一体”,建设区校两级智慧教育平台系统,指导学校在基础平台上开发办公及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搭建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发App、小程序,努力实现数据汇聚、应用融通、师生画像、决策咨询。

终端应用: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来实现校园设施智能化、课堂教学互动化、校园生活轻松化、校园管理科学化、家校沟通便捷化。全面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全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推动“5G+直播教学”“5G+VR/AR学习”“5G+虚拟实验实训”等场景应用,促使干部教师教育理念重塑、学习方式重构、业务流程再造,积极营造“校校推广、人人运用”的数字化课堂实践氛围。推动创建一批科创孵化基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研发基地、智慧教育示范学校。

二、突出立德树人,打造五育融合标杆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贯穿教育工作各领域、各环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强化“培根铸魂”引领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学段衔接、知行统一、内容完整、目标明确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强化教材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启动区域“大思政”研究项目,设立思政名师工作坊,有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示范课堂、示范活动和教学案例。常态化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传承科学城红色抗战文化、悠久巴渝文化、广阔地域文化,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突出“五育融合”发展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导向,强化五育各有侧重和深度融合。加强中小幼德育规范化建设,推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指南》,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用,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合、课内外全面贯通、校内校外多方联动的“大德育”体系,打造具有科学城辨识度的德育品牌。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完善学科“审美基础+技能+审美创新”等美育教学方式,实施学生体育艺术“2+2”工程,办好高新区体育艺术“一会一节”,创建一批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将生态文明建设及科普知识纳入日常教育,加强学校科创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打造科学实验室、科技教育体验馆、趣味航模实践室、科技连廊等智能创新活动场所,开展“科学家进课堂”活动,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和科创节,彰显高新科创特色。深化劳动教育,推进劳动养成计划,建设一批劳动体验馆,打造分年级、分主题的城市版学生“劳动清单”,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景劳动实践功能,构建一体化的新城市劳动实践系统。加强卫生与健康教育,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标配卫生保健机构和心理辅导室,配齐配全专业卫生副校长和心理教师,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

(三)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

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打造系统化信息化家校共育新模式,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制定家庭教育工作指南,建设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拓展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学后乐园、暑期托管等公益性服务。规范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各级监督机制,着力承担决策咨询、参议和监督职能,鼓励学校探索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引导具有资质的家长担任专家顾问、家委会成员及校外辅导员等。办好家长学校,实施家长成长计划,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发“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课程,引导学校通过“微课”“APP”“移动教室”等方式,提供家长个性化学习。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深入实施“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学校、家长学校优质课等系列评选表彰工作,培育一批家校共育特色项目或特色学校。

专栏5  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围绕提高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重点,通过开发课程、人员培训、巡回指导、评估诊断、示范激励和平台架设等方式,强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及其配套管理制度。到2023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家校社”三结合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全区合格家长学校建成率达100%,学校家长委员会建成率达100%,“家庭教育讲坛”覆盖全区学生家庭;到2025年,校务委员会等决策咨询、参议及监督组织广泛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全区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突出优质均衡,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聚焦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实施“学前普惠行动、小学攻坚行动、初中振兴行动、高中登峰行动、职业教育双元融通行动”五大行动,以“578”教育集团为引领,全力构建学前“五朵金花”、小学“七仙女下凡”、中学“八匹马赛跑”集团办学新格局,全力打造基础教育发展矩阵,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机制,全速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一)构建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

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按照“举办一批公办园、打造一批示范园、培育一批优质园”思路,扩大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力争幼儿园公办率达60%、普惠率达90%以上。全面提升幼儿园保育保教水平,高位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公民办幼儿园一体化管理、结对发展等共建共进模式。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实践成果优秀案例。健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体系,加强幼小衔接研究,完善幼儿园办园水平和质量评价体系,创建市区级示范性幼儿园5—8所。用好用足重庆二师等高校资源,加强教师、保教人员岗位培训,搭建培训资源库,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幼儿园教研指导,完善“区、片、园”三级教研网络,深化课题和项目研究,形成一批专业性强、实践成效突出的学前教育科研成果,带动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

(二)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

全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对照指标完善教育资源动态调整机制,合理配置并整合优化中心城区办学场地、运动场地等教育资源,积极促进学校场地与社区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办学空间的综合使用效率。全速推进集团化办学、“1+X”联盟体办学,以“强校+弱校”“名校+新校”,形成“优质共建、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特色共生、发展共进”机制。到2025年,实现全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打造1—2个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品牌集团校。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加强课程改革,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多元融通、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各学段全国名师名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式深度学习有效路径和实践模式探索,深化“三个课堂”应用与推广,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统筹安排作业数量和时间,不断提高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质量,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实施“5+2”服务时长和“课业辅导+兴趣活动+快乐时光”三段式特色课后服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制定实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定期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三)构建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体系

持续加大全国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来区办学引进力度,发挥大一中市级重点的示范作用,突出艺体特色,打造窗口示范;发挥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重庆八中科学城中学市级名校的引领作用,打造综合性高中;发挥川外科学城中学外语特色,打造优质特色高中,全力构建特色彰显、质量过硬、影响广泛的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高中教育发展矩阵。“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3—5所在全国有影响力、全市一流的优质高中。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高中高考综合改革,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有机衔接、有机融合。大力推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深入开展验证性试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着力打造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优秀学生社团等,创建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加强学生生涯指导,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性、针对性。建立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高等院校、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普通高中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加强与科学城科研院所项目对接和基地建设,开展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四)构建“双元”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持驻区高职、中职学校对接科学城产业,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搭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平台,提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水平,重点围绕智能终端设计制造、半导体研发制造,生命科技、低碳科技、智能科技转化孵化、高技术检测等产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校企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场所,实现科学城企业优质资源、新技术技艺与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教师培养双向融合、相互结合,形成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发展新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1+X”证书试点工作。健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专业内涵品质发展。

(五)支持驻区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围绕建设国家技术资源战略大后方定位,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开展“双一流”高校建设,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支持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加大潜力特色学科(B+以上学科)建设力度,持续产出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培育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力争一批重点优势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推动重庆大学等高校聚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材料科学等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加快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推动重庆医科大学建设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探索联合培养、共建独立研究院等合作方式,引导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本地高校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全国顶尖高校加强合作。推动高校联合专业社会组织机构设立集“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社会培训、企业服务”于一体的创业学院,持续完善高校创业孵化体系。

(六)完善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确保享有“一生一案”教育服务,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大力建设终身学习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积极打造数字化、一站式在线学习与服务平台,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职工培训能力,大力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继续教育,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完善学习者激励机制,推进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建设,健全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有序推动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四、突出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对外开放

发挥优质教育智力支持作用,释放教育改革创新红利和资源富集效应,扩大基础教育智力成果应用范围,促进高校优势学科领域与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改革开放前沿高地。

(一)打造环高校、环院所教育生态圈

全力推动科学城和大学城深度融合,着力通过教育服务配套提升科学城的吸附能力和竞争优势。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中心点,以“金凤实验室、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创基地为轴心点,分别以300米、500米、1000米为参考服务半径,高水平建设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高品质学校,引进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来区办学,引入巴蜀中学、川外附中等市内优质资源,以高校领办、集团联办、院所合办等方式精准定权赋能,开放高校资源、院所资源、平台资源,打通物理边界和行业边界,培育一批具有科学城产业发展方向、高校学科优势、高新发展特点的领头顶尖学校,构建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创新驱动的科学城教育生态圈。

(二)打造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

加强与教育部、中国教科院、未来教育家研究院、市级教研机构、驻区高校对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国家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事项,高起点、低切入推进高新区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重点聚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教育综合评价、区管校聘、薪酬激励、集团化办学”等专项改革,重点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双减’、五项管理、招生入学”等热点问题,重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高中选课走班、课程体系建设、劳动实践教育、科技创新、公参民学校治理”等实施项目。高参合作伙伴提供专业、政策、资源方面的指导,积极争取更多改革试点项目落户,合作双方以开展项目协作、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及购买服务等方式,分步推进、分工合作、跟踪督促、检查评估,在课程建设、教师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治理等方面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示范点位和典型经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现代化。

专栏6  高新区教育重点领域改革方向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集党组织集体领导和校长行政负责两个优势为一体,由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对学校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校长按照教育法赋予的职责,在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下履行行政管理工作,党组织监督、保证和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推进学校去行政化管理,建立独立的校长职务通道和专业的职级评定标准,实行校长职数控制,对符合资格条件的校长进行综合评定、分级聘任,由高新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办法并组织实施。

集团化学区制办学改革:坚持师资共享、课程共享、资源共享,以干部教师互派、教育资源共享、教研联合互动、教育督导共评的联盟运行机制,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促进教育资源在学段上的横向整合与纵向衔接,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学区集团的定位和职能,完善学区和集团章程和相关管理制度,打造具有全市、全国影响力的学区集团品牌。

教师“区管校聘”改革:积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着力破解教师配置、交流、激励、保障等关键难题,由党群工作部、公共服务局优化统筹管理事业编制、动态管理岗位设置,完善从科学设岗、多层聘岗、落岗培训、再次上岗等决策机制,健全落聘者待遇保障、退出、权益保障机制,探索构建学校、学区、区域内教师三级竞聘体系,推动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学校薪酬激励改革:革除“吃大锅饭”“平均主义”惯性思维,对学校发展实际实行分组评价和差异性评价,核定教育系统绩效总量,以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为依据,分档次考核,拉大差距发放超额绩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教职工德、能、勤、绩、廉考核情况,客观公正地体现量的考核和质的评价。

教育综合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优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刚性指标和底线要求,建立健全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改进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评价,聚焦课程水平的过程型质量和区域发展的结构型质量,开展“2+X”质量监测和艺术、体质、科学、劳动素养动态监测,建立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制度,定期对中小学生的作业情况、睡眠时间、学习压力、运动健康等进行排名并发布。

(三)打造“渝新欧”起点教育开放高地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科学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天科学创新方向,实质性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着力集聚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深化高校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高校开展诺贝尔奖大师校园行、国际前沿讲堂、国际课程周等活动,推动引进海外优质理工类在线课程。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与国内外沿海和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形成对标国际、比肩前沿的国际化教育环境。进一步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推进高新区学校结对交流,支持中小学间开展师生交流、访学研修,深入实施中英校际连线、中美“千校携手”、AFS国际文化交流等项目,建设一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支持骨干校长、优秀教师赴友好学校跟岗研修,形成长时间、多维度、深层次的沉浸式专业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国际化特色学校,设置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普通中小学校招收国际学生,为科学城引进人才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五、突出内培外引,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坚持内培外引、内外兼修,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师德涵养计划、头雁领航计划、能力提升计划、人文关怀计划,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充满活力的智慧教师队伍,确保教师学历水平、职称水平、骨干水平全市领先。

(一)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贯彻落实“金凤凰”人才政策,重点聚焦成长型青年人才、大学生优秀储备人才、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名师、市学科带头人、教育家培养对象,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实施“名校引才、集团引才、以才引才”等。建立健全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高校合办学校、集团联办学校等赋权学校人才激励政策,以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将教育人才纳入高新区专家工作站、人才公寓、青年社区、海外社区等居住范围,构建30分钟生活圈,以24小时连续慢行交通网络、24小时咖啡馆、便利店等公共设施,满足人才工作交往和生活需求。

(二)实施师德涵养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将师德专题教育活动贯穿融入日常,分层分类开展不同维度的学科德育培训,依托教师读书节、“教育杨”志愿服务工作、师德涵养基地等,丰富师德教育载体。健全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与监督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师德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课堂主渠道育德作用。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相关制度,将师德师风要求全面融入教师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工作全过程中,在岗位录用、评优选先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弘扬新时代师德师风,遴选推荐、广泛宣传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建立健全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教师节重温誓词和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制度,增强教师职业获得感和荣誉感。

(三)实施头雁领航计划

多举措推动、高质量建设、科学有序运行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教师工作室,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工作室核心工作,形成“头雁引领、众雁追随、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依托全国名校长领航工作室,选派校级干部参加全国高层次校长研修;依托全国名师领航工作室资源,推进“领航名师工作室—区级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坊”三级名师建设,形成“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智慧教师”梯度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名师倍增”工程,统筹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培养与管理,实行名优骨干教师“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提高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水平。发挥区域名优骨干教师及研究成果的专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设立高新区教育教学成果奖。

(四)实施能力提升计划

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加大培训“请进来”和学习“走出去”力度,搭建教师“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大练兵、大提升”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教师培训”,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推动区域内外名师资源、课程资源共培、共建、共享,指导学校加快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立足学段学科和教师成长阶段,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适切性和针对性,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等必备能力。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智慧学习,结合“三个课堂”应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打造北京海淀、深圳南山等干部教师培训基地,支持教师接受在职学历教育,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奖励政策,探索通过校地合作举办硕士研究生班。

(五)实施人文关怀计划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指导学校完善依法治校的工作机制,落实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建立校长与教师定期沟通交流的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切实维护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保障教师依法享有的劳动权益和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加强对学生关爱保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出发,落实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实现教师能管、敢管、善管,维护师道尊严。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防止各类违法行为损害教师身心健康,畅通教师处分申诉等正当维权途径。巩固教师减负成果,严格控制面向学校及教师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优化内容、改进形式、合理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加强教师人文关怀,为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创造更多空间。

第四章 教育发展保障

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规划优先、经费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协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力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管教育、党管方向、党管大局、党管意识形态,进一步健全教育领导体制,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有效落实,成立高新区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推动、督导党工委有关教育决策部署的组织落实,审议高新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重大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协调解决教育工作重大问题,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党规党纪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廉洁治教、廉洁治校、廉洁从教,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扎实推进教育系统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为教育发展凝聚力量。

二、完善发展保障要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优先谋划和部署,足额保障教育发展预留用地,完善中小学幼儿园“优先规划、优先供地、优先建设”机制。严格执行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健全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和动态调整制度,鼓励、支持、规范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加强内部经责审计,严格执行预决算管理监督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小机构、大服务”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教育治理行为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侧重监管向侧重服务转变。以法治思维、调研能力和指导水平等为重点,系统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行政措施等发挥职能的效率。完善教育决策的智力支持系统,鼓励相关专家、智库机构对教育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三、维护系统安全稳定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风险防控机制,强化专项研判,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压实安全稳定主体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实施“互联网+安全防范”,主动排查安全风险点,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推进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危化品安全、心理健康、疫情防控等为重点,抓好主题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提升学生安全救护能力。建立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关注和防范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控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加强重大时间节点风险研判,建立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各镇街联防联动机制,加强专项研判,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突出矛盾和典型敏感事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食品安全监管、涉校师生安全等重点领域管理,有效提升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构建统筹落实机制

对照“十四五”教育规划目标,强化部门职能职责分工,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研制重大文件政策,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及时破解关键问题,构建部门和镇街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督促检查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和优化学校决策和执行机制,积极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建立健全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督导监测机制,完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内容,加快构建“结果+增值、综合+特色、自我+外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督导、专项督导等方式,强化规划落实情况的督导评估。强化宣传引导,适时发布教育改革成效和发展动态,广泛宣传教育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增强教育自信,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局面。


文件下载:

原文下载: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图文解读:

文字解读:

《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