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繁體版 无障碍 智能机器人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10700927688XM/2022-00124 [ 发文字号 ] 渝高新办发〔2022〕68号
[ 主题分类 ] 卫生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高新区公共服务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10-21 [ 发布日期 ] 2022-10-27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打印
分享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重庆高新区管委会2022年第26次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2年10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重庆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重庆高新区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当前,重庆高新区正全力建设面向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生活的未来之城,鼓励创新、开放包容、追逐梦想的梦想之城,是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将高标准配套医疗卫生等设施,统筹布局国际医院,建设15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构建以人为本、便捷精准的公共服务网络,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型医疗设施建设,让西部(重庆)科学城更智慧。

1. 医疗卫生服务

重庆高新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7家,其中公立基层医疗机构9家,医院18所(其中民营11所、公立7所),门诊部14家,诊所173个,村卫生室42个,校医务室、卫生室17个,卫生站、服务站9个,其他医疗机构5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共1771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4张;共有医疗卫生专技人员2137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约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约3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1名。基本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为三级医院,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西区、重庆好德医院、重庆海吉亚肿瘤医院、重庆白市驿骨科医院4所医院为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镇卫生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 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暂无针对传染病、妇幼保健、职业病和精神疾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74元。慢性病管理更加规范,“医防融合”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形成,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6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卫生厕所普及率92.59%,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2.26%。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食品安全工作有力推进,妇幼卫生工作实施成效明显。

3. 居民卫生健康水平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加快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重庆高新区常住人口人均寿命77.5岁,婴儿死亡率为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孕产妇死亡率为14/10万。

(二)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重庆市发展的总体背景看,重庆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为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共同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成渝“健康圈”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但目前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新目标、新定位不匹配,难以达到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引领带动高新区“高”“新”发展。同时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特别是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危害巨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整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完备。一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床位使用率低,部分业务萎缩;二级医疗机构数量偏少,难以与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对接;三级医院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此外,暂无针对传染病、妇幼保健、职业病和精神疾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机构。“区级—街镇级—社区级”三级多类、体系完备、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与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待规划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反映出当前高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基层医院就诊率偏低,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阻力较大;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待明确。

2.卫生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人民健康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健康生活方式、尚未完全规范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健康教育等宣传不够,医防融合待加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患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需加快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防协同,维护群众健康。

3.医疗卫生供需矛盾突出

医疗卫生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未来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总量持续增长,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后,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资源更加短缺,对医疗卫生保健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优质资源不够突出,难以满足高品质人才健康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承担分级诊疗制度基层首诊的重任;三是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分布不均,病床资源与人力资源比例失调,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虎溪、香炉山等人口密集的街道,而金凤镇、走马镇、石板镇等人口密度低的区域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低,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

4.人才队伍问题突出

卫生健康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机遇下,急需优质人才资源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卫生人才队伍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不均衡,尤其是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和高级职称人才严重缺乏,是制约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全科医学、精神医学、康复医学、儿科学、麻醉医学、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制约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特别是专业的公共卫生人员和全科医生缺口大、能力弱,健康守门员作用亟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重庆高新区发展相匹配的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健康优先,和谐发展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质量、效率,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考虑区域之间、政府办和社会办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既要兼顾各方,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统筹“战时”快速反应和“平时”职责任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工作,科学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确保卫生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3. 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要以改革的思维统领规划,用创新的办法破解瓶颈问题。以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卫生发展方式从注重疾病治疗向注重健康促进转变,从注重个体服务向注重家庭和社会群体服务转变,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内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 坚持优质服务,均衡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区域优势学科建设,完善卫生功能设置和布局,注重区域内统筹协调和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民的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信息化和新技术的方式满足群众医疗需求。

5. 坚持合作共赢,内涵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加强健康中国行动联动,共建共享医疗卫生专家库,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共享医改经验,推动医疗服务区域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两地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推动健康产业协作发展,共建成渝“健康圈”。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重庆高新区将建设成中国西部“智慧医疗高地,健康科学新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卫生健康创新中心核心区、推动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和链接卫生健康网络的先行区。从功能定位看,西部(重庆)健康城是“科学”与“健康”的融合体。按照“建网、提质、见效”思路,建好公共卫生“防护网”,“点、线、面”结合提升防控能力、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提质量”,做强高端引领、优化资源布局、筑牢基层网底、提升管理水平;推进以预防为主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见实效”。

一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聚焦重点人群,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措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居于西部领先、全国前列,广泛开展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二、三级医院建设,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布局,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三是以安全为底线,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二级及以上医院组建公共卫生科,统筹协调和负责医院内公共卫生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四是以老年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加强人口监测和研判,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减轻群众生育养育负担。

五是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的支撑与保障。加强健康优先发展制度保障,推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各部门、镇街考核指标体系。深化“成渝双城”卫生健康合作,推动构建成渝“健康圈”。

1 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实际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5

79.3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4

≤10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5

≤3.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8

≤5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3.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7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0

预期性

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7.65

≥48.15

预期性

9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2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0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

3.6

约束性

11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0.1

0.7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2

4.5

预期性

13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6.62

≤49

约束性

14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60

预期性

15

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元)

——

95

预期性

16

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元)

——

7000

预期性

健康环境

17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9.6

≥88

约束性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国家下达

约束性

健康保障

19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7%

约束性

20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镇职工医保

——

85

预期性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乡居民医保

——

70

健康产业

21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24.4

5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 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2. 推动公立医院建设,拓展深化一级二级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推动曾家医院建设,完善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方式。完善与公立医院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投入办法,落实投入责任,加强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高新区实际,积极建立完善财政投入方式。

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加快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全面实现党政分设,完善党委、行政议事决策规则,全面落实将党建工作要求进章程。

持续推进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岗位责任、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绩效考核制度。

高标准建设基层一级医疗机构。迁建改造基层一级医疗机构,按一级甲等镇卫生院或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在硬件设施设备配备、人才引进、医防融合方面高标准打造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服务新模式。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妇幼健康部、全科医学部和中医馆、专科服务区。根据设置和人员配置情况,按照《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服务流程,设前置健康管理站,让挂号就医等待时间变为健康管理服务时间,让来院患者、陪伴及其他服务对象有更好的健康服务体验。

专栏1 医疗机构改革重点项目

1.人事薪酬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2.实行改革分配激励机制:打破级别年资限制,推行绩效工资制,以岗定薪、按绩定酬、一岗一薪,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兼顾公平,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加快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入开展“美丽医院”示范单位创建。

4.特色专科建设重点:曾家医院急诊重症、普外科、骨与创伤科、眼耳鼻喉科、妇产科;白市驿镇卫生院中医康复理疗科;含谷镇卫生院中医针灸科;巴福镇卫生院中医骨伤及康复科;走马镇卫生院中医康复科;石板镇卫生院呼吸内科-专科联合门诊;金凤镇卫生院儿科、中医康复;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内镜中心、中医康复及医养结合;香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建设中医康复、内科“名科”,依托“医联体”三级医院技术指导建设院前急救、皮肤、医美外科“专科”;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健康部儿童健康管理。

3.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完善慢性病等重点疾病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制定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积极推动落实签约服务费、绩效工资、医保支持等政策措施,优化个性化有偿服务包,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专栏2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项目

1.分级诊疗:完善分级诊疗建设,对所在镇街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搬迁扩建升级,推动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等二、三级医院建立技术指导协作关系,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等信息技术实现实时远程会诊以及预约诊疗。

2.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高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

3.由曾家医院制定《重庆高新区二级医疗机构下转病名清单》,建立病人双向转诊程序和标准,建立双向转诊联系人制度,畅通转诊绿色通道,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诊疗、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先安排床位后办理入院手续等服务。

4. 逐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推行临床药师制度,开展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强化药师对处方的前置审核,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强化绩效考核,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政策,做好保证使用、确保质量、稳定供应、及时回款等工作,推进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结算货款。加大对临床急(抢)救药、儿童白血病用药、传染病专科用药等价格波动大、供应不稳定药品的集中带量采购力度。开展跨区域联合采购,鼓励采取医疗集团、专科医院联盟、医疗联合体等联合采购,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药店积极参与。

专栏3 药品供应保障重点项目

实施药品耗材统一管理。委托重庆高新区药事质量控制中心以循证证据为基础,结合药品和耗材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社会法律伦理适应性等特性,利用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方法建立评价体系,予以分项赋分,按分值排名筛选药品耗材目录。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统一药品耗材目录、统一药学服务、统一信息管理等。

5. 建立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

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推进“三医联动”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大力推动医保基金监管、医疗服务监管等行业监管数据整合共享。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制定实施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公布监测情况。按照国家制定的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加大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监管。推进医师约谈制度。开展“信用+综合监管”试点,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开展医保信息化建设试点,打造“智慧医保”,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探索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6. 推动区域医共体“三通”建设,构建整合型诊疗体系

以“医通、人通、财通”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医防并重,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原则,推动区域综合医改。推进技术下沉,实现“医通”,形成服务共同体;推动人员下沉,实现“人通”,形成责任共同体;强化资产管理,实现“财通”,形成利益共同体。组建1—2个医共体,实行人、财、物、事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医共体统一运作,并完善疾控、妇幼保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以党建带医联,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促进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构筑整合型诊疗体系。以“党建医联”为平台,以共建共享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目的,以“联心、联学、联智、联创”为共建内容,积极拓展合作空间,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促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共筑健康美好生活。

专栏4 医共体医联体建设重点项目

1.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将重庆高新区曾家医院作为重庆高新区医共体牵头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部基层医院包括金凤镇卫生院、白市驿镇卫生院、含谷镇卫生院、走马镇卫生院、巴福镇卫生院、石板镇卫生院、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香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构建党建医联体。10个基层医疗机构、3所高校医院与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签订 “党建医联”协议。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联体”模式委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管理。

(二)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规划“区级—街镇级—社区级”三级多类、体系完备、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与高新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用多种模式完善区域内三级医院设立,并新建、扩建多家一级、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形成完整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以技术、人才、管理、利益为纽带促进医疗资源纵横向整合,新增医疗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同时考虑国际医院的预留预控和医、护、养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2. 全力推进各级医院建设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有效扩充资源配置,全力推进三级医院建设。引进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设科学城院区、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救医疗中心)建设科学城院区。在“十四五”中后期,推动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创建国家三甲医院、重庆海吉亚医院创建以肿瘤为特色的三甲综合医院。通过多种模式(合作、互联网医院等)逐步引进多家三级医院,共同促进高新区优质医疗资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群众重大疑难疾病诊治需求。支持医疗机构运用智能辅助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推进二级医院建设,补齐区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供给短板。

3.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实施强基层计划,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短板,推进基层一级医院建设。2022年,推动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完工,开始运行,并委托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管理;全力推进白市驿镇卫生院、含谷镇卫生院搬迁工程2022年建成投用。2022—2025年,拟有序对香炉山、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凤、石板、巴福、走马镇卫生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造及功能完善,并创建甲、乙级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完善全科医师工作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医保专线、远程会诊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配备心电图机、血糖仪等基本医疗设备,切实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

4. 积极引导社会办医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高水平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成和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有一定品牌特色的社会办医疗机构。2022年重庆海吉亚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完工,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比例、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办医质量和办医水平明显提高。在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地区,鼓励发展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主要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医疗保健旅游、卫生检测和评价等多样化服务,大力推动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

专栏5 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引进一批:(1)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项目。选址重庆高新区金凤镇,占地约280亩,预计投入50余亿元,设立病床2500张,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力争2025年建成一期工程,建成以肿瘤治疗、预防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甲国际医院。(2)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救医疗中心)科学城院区项目。选址西永街道,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设床位约1500张,总投资约22亿元,分两期实施,力争2025年建成;按照“一院三中心”(“一院”是指:综合三甲医院,为区域提供高质量综合医疗服务;“三中心”是指:医学研究中心,医学培训、教学和科普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理念建设。

2.新建一批:2022年,推进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完工,开始运行,并由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托管。推进白市驿镇卫生院迁建、含谷镇卫生院搬迁装修项目建设并完工。2022年—2025年,有序对香炉山、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凤、石板、巴福、走马镇卫生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造及功能完善,提升服务能力。

3.升级改造一批:推动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海吉亚医院创建以肿瘤为特色的三甲综合医院。2022年曾家医院创建二级医院。推动含谷、白市驿镇卫生院创建甲级镇卫生院,西永、香炉山、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吉亚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

4.提升一批:全面提升现有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集中力量实施基层医疗单位能力提升、零星改扩建项目及设施设备采购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的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心电系统、远程影像(DR)系统作用,建好区域影像(PACS)信息系统、区域检验(LIS)信息系统,提高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管理成效。

(三)优化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 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022年,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建设疾控机构,引进疾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疾控技术力量,持续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技术方案,在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上加大投入,增强应急联动能力,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效率和水平。

2. 构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依托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救医疗中心)科学城院区“一院三中心”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项目,推动建设标准化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研判机制。

建设协同、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综合监测系统,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云平台。

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适应分级分类防控的需求,明确应急响应启动的标准和程序,细化落实分级响应措施。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各医疗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探索建立风险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建立边调查、边核实、边上报、边处置、上下沟通流畅的同步响应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统筹建设视频指挥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建设陆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高水平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统一指挥、质量检测、存储管理、调拨配送机制,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依托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建立紧急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依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支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伍,要求队员不仅掌握急救医疗技术,且受过应急救援培训,能在第一时间加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线救援。

3. 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和健康城市建设

从人居环境、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推广公筷公勺、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积极举办“干净家园志愿者服务活动”“春季病媒生物活动”“农村厕所革命宣传活动”和“垃圾分类社区试点”等活动,逐步改善居民的卫生观念。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建设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和数字化健康教育传播平台,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新区人民健康素养。推进无烟环境改造,建立戒烟服务网络试点,加大控烟监管和社会共治力度,逐步降低法定禁烟区域的二手烟暴露率。

专栏6 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

1.区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完善疾控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引进疾控等专业公共卫生人才。

2.标准化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由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院校、各类专家组成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委员会,形成联防联控的应急指挥系统。

3.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成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等3个专业的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在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建成1支背囊化快速反应小分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参照《关于印发国家(重庆)卫生应急队伍通用能力训练大纲(试行)》,制定印发本级卫生应急队伍通用能力训练大纲,每年组织集中训练。

4.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在2025年底前建成一个规范化的区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

5.爱国卫生运动重点项目:对部分河道进行改造,修建城市公园,推进垃圾分类社区试点,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倡议“拒绝餐饮浪费”,提出36字承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到2025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到22%以下。

4.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加强医防协同机制。加强慢性病管理,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有效管理率,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分级转诊,形成更规范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针对病死率排名前三的重点癌种开展“预防、发现、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全周期干预,从优化服务供给和引导服务需求两大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扩大筛查服务供给,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广筛查适宜技术,不断提高群众防癌意识。开展血压血糖偏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5. 强化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

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保持疟疾持续消除状态,有效控制血吸虫病输入,推进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重点关注学校和重点人群。深化“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机制,努力创新工作模式和机制,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高新区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加大结核病筛查力度,积极宣传重点人群主动筛查,推进患者全程随诊管理。重点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鼠疫、不明原因肺炎、手足口病、流感、布鲁氏菌病、登革热以及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防止疫情蔓延。

加强免疫规划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加强“互联网+预防接种”,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预防接种智慧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进一步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储存、使用、报废管理,加强疫苗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和追溯机制。进一步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原则,推进和落实疫苗保险补偿机制。

专栏7 重大疾病防控重点项目

1.慢性疾病防控:建立健全适应重庆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到2025年,争取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3.5%。

2.传染病防控:到2025年末,建立健全与重庆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体系,有效落实应对准备和综合性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在高新区的发生与流行。报告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达到95%以上,病原学检查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95%以上;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达到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结核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

4.预防接种:落实国家免疫规划,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入托入学查验率达100%,补种率达95%以上。

6.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网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机制,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群众健康。

(四)强化学科人才建设,保障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1. 强化区域特色学科建设

依托区域内大院、大所、大学优质资源优势,打造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群。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增量发展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妇产科等市级重点学科,建立重庆市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按照国内一流、市内顶尖、凸显优势的标准,在三级医疗机构中重点打造综合发展、特色鲜明的特色学科。围绕优化布局、薄弱领域、区域急需的学科,在二级医疗机构中形成特色明显、贡献突出的特色专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平衡发展的原则,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建设较高水平、老百姓最常需求的特色专科。

2. 补齐公卫人才队伍短板

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准入、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所有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急危重症抢救、院内感染等方面的培训。

3.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立足需求导向,加强基层紧缺人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推进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以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定向培养为途径,加快家庭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3+2”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加强社区专科护士和医疗机构内护理员培养。

4. 实施高端人才建设工程

深化人才引育,坚持事业引才、产业育才、政策留才,积极引进培育一流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优秀人才,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加大博士及博士后创新项目的引进、培育。实施“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从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实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三个层面,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科学城。

5. 优化医卫人员职业环境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合理减轻医卫人员工作负荷,维护医卫人员身心健康。建设保护医务人员正常执业的法治环境,依法打击涉医违法行为。

专栏8 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项目

1.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增量发展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妇产科等市级重点学科,建立重庆市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人才引育:借助“金凤凰”人才政策,引进医疗卫生高端人才;依托成渝双城卫生健康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推进实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到2025年,卫生人才规模与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基本相适应,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统筹协调发展。

3.加强卫生人才配置:按照医院级别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床位和人员配比,医护比达到1∶1.3,二级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3.6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达到2名以上。

4.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加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考核招聘力度,加快公共卫生、临床、药学、护理、中医药、老年病学、全科医学等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健全以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5.基层人才建设:创新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及紧缺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

6.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规范化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大轮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每年按期开展“医疗机构领导干部培训”综合培训、“卫生健康岗位能力培训”、“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培训”、“镇街卫生健康人员培训”等业务培训。

7.创新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引入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管理经验,托管基层社区医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五)深化开放合作,大力推进西部医疗高地建设

1. 深化国际卫生与健康交流合作

支持国际权威医学学术组织、卫生管理研究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认证机构等在高新区开办总部或分支机构,开展医学学术交流、卫生与健康政策研究及评审评价等活动。

2. 推动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与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签订《共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在卫生健康领域加强协作,主要包括:健康中国行动联动、共建共享医疗卫生专家库、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共享医改经验、推动医疗服务区域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两地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推动健康产业协作发展等,共建成渝“健康圈”。同时,指导督促高新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实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互用,加速推进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区域内医学院校和成都地区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强医学科研项目合作,共同打造西部医学高地和争创国家医学中心。

3. 促进区域产学研协同合作

以医学科学研究为引领、以医学技术创新为重点、以落地为民为关键,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学创新核心区。结合金凤实验室建设,将贯穿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服务平台作为切入点,集产、学、研于一体打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高水平。与海吉亚医疗集团签署项目合同,整合海吉亚医疗集团资源,在西南地区进一步扩大投资、并购业务,建设集销售、营运管理、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研究转化平台,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与重庆医科大学、Square One中国创新中心联合打造以医疗诊断为核心的IVD(体外诊断)专业孵化加速器,致力于引进全球最新的医疗检测技术到重庆孵化并完成产业化。

4. 推进医学科技前瞻布局

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创新药临床前研究。联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试验中心、蛋白质科学及结构生物学大技术平台、迈德凯孤儿药研发平台、重庆寰瑞大分子药物研究院等打造药物分析研发平台、药物化学研究平台、药物合成平台和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推动整体形成创新药临床前研究平台。建立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临床试验效率,支持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引入国际化运营管理团队。产业化平台联盟推动创新药产业发展,推进生物制药CDMO平台、化学药制剂CMO平台和药物合成中试平台的建设以促成产业化外包联盟新势态,整合产业资本、营销平台和仓储物流平台资源,最终建成包括创新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在内的产业化平台联盟。

5. 打造西部专科医疗集群

医疗服务带动多主题生态布局,打造以专科化为重点的西部专科医疗集群。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主阵地,依托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等科研平台,构建以细胞治疗、抗体、疫苗、IVD(体外诊断)、植介入、智能医疗设备为核心的生物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打造千亿产值的“西部生命芯谷”。

(六)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1. 建立中医药服务体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推进中医药发展。发挥含谷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优势,推动创建二级中医院,组建中医药服务联盟,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所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构建以中医药服务联盟牵头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涵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养生、“治未病”的中医医疗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拓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范围,为群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健康养生机构。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中医坐堂医诊所和中医健康养生机构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2. 提高中医药服务内涵

实施内涵工程,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应急救治等能力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提升重大和疑难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护理康复、养老服务等领域中的作用。强化中药药事规范化管理,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完善中医药服务监管评价机制,优化中医医疗质控体系,实施中医药服务信息公开,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

3. 开展中医药康养服务

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和辅具服务。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医护理能力建设,提高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推广老年常见病中医健康服务包,开展居家养老中医示范社区建设项目,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

4.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法,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特色技艺及地方特色中医药流派的整理及活态继承。积极推广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治疗、中医护理的推进。结合大健康产业,在推动医养结合的同时推行中医医疗特色服务,为病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应用。

专栏9 中医药事业重点项目

1.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强基工程,以中医药服务联盟牵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构建中医医疗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含谷镇卫生院打造国家二级中医专科医院。

2.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提升重大和疑难疾病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精品中医馆”。

(七)关注重点人群,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1.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重点支持建设示范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强社区托幼服务设施建设,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优化义务教育教学安排,鼓励社区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健全社区居家托育服务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和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2.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妇幼健康联盟,集中相关资源,构建整合型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高妇幼保健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好的妇幼健康服务。构建并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三级网络,强化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和管理,推广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加强妇女儿童常见病监测与筛查工作,建立出生缺陷、新生儿疾病、妇科多发肿瘤的早期防治模式。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全面推广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综合评价标准和体系,开展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教育、康复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加强儿童健康体检,促进儿童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近视、肥胖、龋齿等早期干预。

3.建立整合型养老服务体系

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和适老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切实让老人们体验到“养老就在身边”。推动建设区级医养结合型养老福利机构,夯实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4.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

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建立健全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提升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能力,完善职业病监测评估支撑网络。强化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支撑能力,提高职业病诊断救治技术支撑能力。

5.强化精神卫生与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配置,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设立1个心理健康中心,打造2个特色心理健康服务点,提高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专栏10 重点人群健康改善项目

1.健康妇幼:推进高新区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强妇女儿童常见病监测与筛查、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落实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加强儿童健康体检及早期干预。到202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4%,加强妇女常见病防治、妇女“两癌”检查区县覆盖率达到100%,产前筛查率达到8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以上,力争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至49%以内,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

2.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预期达4.5个。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新生儿访视、生长发育评估、营养喂养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管理率90%以上。

3.健康老龄化:在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上“双管齐下”,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升级改造农村敬老院。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及居家老年人提供接续性的医疗、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与镇养老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一体或毗邻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60%。

4.职业病防控:到2025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服务覆盖率达到93%以上。

5.精神疾病防控:到2025年,每10万人口拥有6名精神科医师,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40%,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5%以上。

6.健康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完善人才政策,推进国际医院等规划建设,建立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

(八)推进健康信息化建设,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

5G、AI技术应用于医疗、医药与健康管理行业,实现在数字健康新业态的应用场景方面先行突破。

1.建立重庆高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

利用云服务平台,建立卫生城域网,即重庆高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中心)、检验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合理用药等系统。

2.加强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和应用

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加强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立体安全技术,建立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利用、运营和安全管理等新机制,拓展健康信息、智慧医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加强科研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评估、预警与响应及决策管理能力,推动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和重点人群管理等智能应用。

3.推进智慧医疗

按照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要求,以完善智慧医疗基础支撑体系、深化智慧医疗应用体系、打造智慧医疗产业体系为重点任务,建设覆盖高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所有城镇居民的全方位健康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并以此推动智能化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海吉亚互联网医院等建设,打造互联网医院平台;充分利用5G技术,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便民程序的开发和应用,统筹安排预约、检查、诊疗、转诊、支付结算等环节,扩大手机APP及微信服务免费应用程序的应用范围,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就医指导、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结果查询等智能化服务。

4.推动智慧管理

建设和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支撑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依托人口健康大数据,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耗材、计划生育等全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支撑履行行业监管、绩效评价、政府补偿、人事薪酬等管理职能。

专栏11 “互联网+医疗健康”重点项目

1.成渝经济圈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建设项目: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推动人口信息互联共享,率先建立人口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相关多维信息融合共享。

2.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建设“卫生健康云”平台,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迁移至卫生健康云比例达到75%。

3.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海吉亚互联网医院,打造互联网医院平台、分时共享专科诊所、移动智能药柜、医养服务平台、在线医养教育平台、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板块,推动建立肿瘤诊疗及AI诊疗临床试验基地。

4.推动智慧管理:建设和完善区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平台、全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九)发展大健康产业,建特色主题空间

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初步汇聚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先进的研发创新平台,以及国际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大健康产业的经济密度明显提升,形成具有专科特色的医疗服务集群,初步构建特色突出的主题空间。

产业创新生态逐步成形。推进落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大科学装置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落地细分赛道的研究院10—20个,汇聚一批院士项目和国内外领先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发展一批覆盖面广、专业化细分的CXO平台。

产业集群显示度明显提升。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规模500亿元左右,集聚企业200家左右,其中新药和医疗器械占比70%以上。单位面积产值达到800万元/亩,单位面积投资达到500万元/亩,亩均税收达到40万元/亩以上。率先落地一批以5G、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为应用场景的示范应用。

形成三园多点空间格局。按照“北研发、中转化、南制造”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以总部基地及BT+IT黑科技为特色的BIT极客公园,以生物药为特色的Bio—Tech园,以高端制造转化为核心的健康智造园。建设以医疗服务为特色多点布局的专科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服务集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重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筹协调工作安排,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健康科学城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激发建设健康科学城的内生动力;担当作为、求真务实,扛起建设健康科学城的使命重任。

(二)完善投入机制

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公共公益、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运行管理,健全和完善收支分离、专户管理的收支运行模式。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安排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落实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费。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三)强化监督评价

建立实施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情况,监督重大项目执行落实情况。按职责分工定期对规划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定期汇总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确保规划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不断加大卫生健康正面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卫生健康工作的新突破、新举措和行业的新风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推出一批行业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医疗卫生改革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塑造卫生健康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从严查处涉医突发事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疗人员安全。

文件下载:

原文下载: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图文解读:

文字解读:

《重庆高新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