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0700927688XM/2021-00019 | [ 发文字号 ] | 渝高新发〔2021〕22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发布机构 ] | 高新区改革发展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1-06-13 | [ 发布日期 ] | 2021-06-17 |
[ 索引号 ] | 1150010700927688XM/2021-00019 |
[ 发文字号 ] | 渝高新发〔2021〕22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发布机构 ] | 高新区改革发展局 |
[ 成文日期 ] | 2021-06-13 |
[ 发布日期 ] | 2021-06-17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重庆高新区2021年第13次管委会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1年6月13日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不仅是高新区顺应技术新产业革命趋势、抢抓疫情催生新经济机遇、引领主导产业集群能级跃升、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新区完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围绕落实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根据《重庆高新区“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明确未来五年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愿景、战略定位、功能布局、发展重点和关键路径,是引领未来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旗帜纲领。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一、环境形势与发展基础
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活动的产业集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具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等优势特征。当前,高新区产业发展正处于着力补短板、寻求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与科学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高技术服务业体系,既是高新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高新区服务业特色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顺应高技术服务产业趋势的发展需要
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全面加速。四经普期间(2014-2018年)规模以上软件信息、研发服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2%、15.5%、74.5%,远高于同期服务业增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态势;新冠疫情进一步催生了在线经济、平台经济、无接触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国家级开发区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阶段。各地高新区把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提到重要地位。中关村科技园、东湖高新区等一批国家级高新区被纳入现代服务业试点,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当地服务业主导领域。为此,重庆高新区应当主动顺应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加速培育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完善高技术服务供给体系,推动高新区产业链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引领成渝双城经济圈蝶变的时代需要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两中心两地”的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所未有地强化了重庆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作为重庆主城区西向桥头堡、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阵地,重庆高新区迫切需要发挥与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优势,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在助力成渝地区建设“两中心两地”定位中发挥好支撑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3、支撑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需要
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202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07.3亿元,居西部城市第二位,但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服务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其他3个直辖市,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近40%,新兴高端服务业总量规模不大、发展不够充分。为此,2020年,全市发布实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级”。高新区必须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能级,凸显在全市服务业发展格局中最具科创属性的独特地位,更好地发挥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作用。
4、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战略需要
2020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大举措。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明确了科学城加快建设“面向未来产业、未来生活、未来风景的未来之城,鼓励创新、开放包容、追逐梦想的梦想之城,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战略定位。高新区“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提出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的思路,加快推进科学城建设。重庆高新区应当充分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等重大战略叠加优势,最大限度激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新高地,为科学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二)发展基础
依托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大学城、西永微电园、金凤片区等产业载体,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正展现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产业发展初显特色优势。检验检测初步形成集聚特色,2018年高新区获批建设西部省市唯一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截至目前,集聚区内已入驻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赛宝实验室等检验检测机构25家。研发孵化拥有丰富资源基础,高新区所辖重庆大学城集聚14所高等院校,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加紧推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2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市级及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个、其中国家级5个,A类评价国家级孵化器2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3件。四川美术学院作为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摇篮,数字文创企业孵化和专业人才培养日益形成品牌特色。
产业载体初具承载能力。高新区服务业初步形成大学城、西永微电园、金凤园区三大片区为主体,特色街区和商务楼宇镶嵌其中的空间格局。大学城科技产业园、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成功入围重庆市第一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金凤片区已成为西部地区检测企业最集聚、基础设施最完善、产业增长最迅速的检验检测基地。西永微电园正致力于打造集成电路领域研孵化基地。截至2020年,重庆大学城累计在孵企业468家,培育3个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个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产业云平台加速构建,英业达、华润微电子、索为网络、重庆赛宝等结合自身优势领域在高新区布局产业云平台,加快促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大数据平台加快集聚,施耐德智能制造重庆创新中心、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中国移动(西永)数据中心、腾讯西部数据中心等纷纷入驻,为高新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数字核心枢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综合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卓有成效,行政层级升格、隶属关系理顺,市级行政资源倾力支持,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自创区、自贸区、综保区多重战略叠加,机制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日益凸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张证”,在全国率先推出“三评合一”环评审批改革,在全市首创政府投资项目“以函代证”、社会投资分段办理施工许可等制度。综合配套不断完善,科学大道等40个重点项目开工,科学城高铁站、地铁7号线、15号线、17号线、27号线,金凤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白市驿隧道等高能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5G基站1300余个。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高等级商业设施正加快落地,生活配套环境不断改善。
从历史发展来看,高新区体制机制调整前作为工业集聚区,服务业主要以生活生产配套为主,高技术服务业未处于经济发展的主力地位。地处三区交界,人口聚集度、城市化程度偏低,客观上限制了高技术服务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从现状基础来看,高技术服务业在总量规模、内部结构、功能能级、配套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是总量规模偏小,缺乏体量支撑型主导领域。高技术服务业细分领域普遍规模较小,目前尚没有一个超过百亿规模。二是发展能级不高,缺乏标志性品牌竞争优势。代表新兴业态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2%。制造服务融合延伸不够,龙头企业、标志性项目和高等级平台集聚不足。三是综合配套支撑不足,缺乏吸引高端要素的发展环境。高新区中南部区域城市化程度偏低,公共设施建设总体滞后,生活配套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失衡。四是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缺乏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顶层设计。适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支持、市场准入、服务监管等还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高新区目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处于扩规模、强基础、培优势、蓄动能的关键阶段,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与高新区制造业优势基础还不平衡,与高新区拥有的特色资源和作为自贸区、自创区的制度创新优势还不匹配,与打造“升级版”、建设科学城的定位还不适应,与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还有落差。当然也要看到,高新区正处于多重战略叠加、多种资源倾斜的蓄势发力期,伴随着高新区战略定位的提升、基础配套支撑的强化、体制机制政策的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重庆高新区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坚持高端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着力引进高技术服务业总部机构、领军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创新要素,优先布局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五大赛道”,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关键链条的高技术服务体系和匹配西部(重庆)科学城地位的创新生态圈,为增强科学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强大支撑,建成立足重庆、联动成渝经济圈、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中国西部地区的高技术服务高地。
——高端引领、创新发展。坚持按照科学城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集聚各类旗舰型项目、功能性平台、龙头型企业、创新型要素,提升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把握新技术革命以及疫情催生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机遇,前瞻培育高成长性的产业新领域,保持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动能与活力。
——增量驱动、集聚发展。坚持旗舰项目引领和功能性大平台双轮驱动的资源导入思路,以超常规的机制路径和高含金量的政策引导,带动高新区各类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主体、机构、平台和要素的集聚,做大产业规模,增强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度和显示度,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快速集聚发展。
——强化品牌、特色发展。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打响高新区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的服务业示范性园区基地、示范性特色街区与专业特色楼宇,打响一批具有“西部(重庆)科学城”标识的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品牌。
——数字赋能、融合发展。顺应新技术革命发展新趋势,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服务业创新增值,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嵌入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前瞻布局引领数字服务、智慧服务的新经济领域,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持续发力,打造面向未来的融合型服务新经济的先锋引擎。
——积极融入、联动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高新区服务业的发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区域联动、双城联动、市区联动、校区园区社区等多层次联动,在融入大局、耦合联动中拓展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和开放发展水平,凸显高新区服务经济的地位与能级。
到2025年,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集聚一批高层次主体、高能级项目,发展规模快速扩张、内部结构显著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度显示度大幅提升,品牌进一步打响,经济贡献度、创新活力度、服务辐射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高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高技术服务的西部高地和数智赋能融合发展示范区。
——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服务业规模实现跨越式赶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高新区GDP比重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300亿,其中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150亿。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四大产业实现营收300亿元,其中规上营收达150亿元,占规上服务业比重70%以上。
——能级水平迈上新台阶。高技术服务业在集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功能平台、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驱动型、知识密集型、智慧赋能型、跨界融合型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力争到2025年,引入和培育一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其中入选重庆100强企业10家,入选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3家,区域性总部20家。
——主导领域打响新品牌。将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打造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领域。到2025年检验检测机构营收超亿元企业集聚10家,引进和培育集聚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0家、软件信息服务百强企业5家、数字文创龙头企业5家。
——发展环境形成新生态。形成适应新时代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市场准入合理宽松、行业监管审慎包容、政府服务便利高效,服务业载体支撑不断加强、配套环境不断完善,形成高新区服务业发展“硬环境更优、软环境更暖”的全新生态。
根据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综合配套等各种条件,结合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高新区空间布局的总体部署,加快构筑“一核引领、双圈发力、两片支撑”高技术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核”:科创中央商务核。围绕高新区管委会周边核心地块,高品质高起点规划建设金融街,打造以科创和金融为特色的总部集聚的科创中央商务核,打造高新区最高能级的服务集聚区,发挥对高新区服务业的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
“双圈”:研发创新生态圈。依托环绕科学公园(寨山坪),加快推进科创要素与生态优势融合发展,全力建设以前沿研发孵化为重点的科学谷片区,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打造研发孵化和基础研究为主导的研发创新生态圈。大学城活力创意圈。充分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嵌入式布局创新载体,打造以信创软件和数字文创为重点的大学城活力创意圈,全面彰显服务业创新活力。
“两片”:金凤检验检测片区。依托金凤国家质检基地,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器件等领域,打造中国检验检测西部核心极;依托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孵化服务。西永集成电路设计片区。以微电子科创街和微电园研发群楼为重点,打造以集成电路(IC)研发设计为特色的软件信息类高技术服务业片区。
三、构筑“五大赛道”高质量发展格局
立足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定位,着眼高新区制造业升级与增强创新动能,大力发展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细分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优势赛道、特色品牌。
表1:重庆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五大赛道”细分领域
细分领域 | |
研发 孵化 |
研究开发 |
技术转移 | |
知识产权 | |
创业孵化 | |
科技咨询 | |
软件信息 |
信创软件 |
IC(集成电路)设计 | |
工业互联网 | |
高端行业应用软件 | |
新兴软件 | |
检验检测 |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 |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 | |
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 | |
仪器仪表检测 | |
智能装备检测 | |
其他工业品、消费品及贸易品检测 | |
数字文创 |
工业设计 |
电子竞技 | |
影视媒体 | |
知识付费 | |
科技 金融 |
科技风投 |
主力金融 | |
供应链金融 | |
金融科技 | |
绿色金融 | |
专业服务 |
立足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重点聚焦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积极完善政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完备的研发创新链,加快布局一批高能级的研发机构、研发中心、研发孵化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研发孵化产业营收达50亿元,规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0家。研发创新生态区、大学城创新创意集聚区、西永集成电路孵化集聚区、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凤智能装备研发孵化集聚区等载体建设初显形象和功能,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动力源。
发展重点:一是研究开发服务。围绕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高新区重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发挥高新区高等级研发机构和大科学设施集聚优势,超前布局基础研究,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科学研究,关注颠覆性技术,推进前瞻性变革性技术研发。二是技术转移服务。搭建技术交易或转移平台,引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股权合作、直接投资、联合开发、技术交流等市场化服务,支持信息发布、融资并购、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三是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培育针对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专业服务,鼓励发展围绕知识产权的信息、维权、保险等相关配套服务。四是创业孵化服务。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提供共享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资金申请、技术鉴定、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元服务,鼓励提供创业创新大赛、创业训练营、种子储备库、创业导师制度等特色服务。五是科技咨询服务。面向市场主体提供基于科技政策情报、科技技术情报、企业创新战略、咨询专家诊断、项目申报培训等领域的专业科技咨询服务。同时,顺应在线新经济发展趋势,鼓励支持企业提供在线研发服务,引进专业的在线研发服务平台企业,创新研发服务模式。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建设研发孵化载体。加快建设科学谷、重庆光大新科技城项目、高新区科创示范项目(金凤园区)等一批研发孵化产业载体。提质赋能5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创新孵化机构,积极参与高新区内的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载体打造,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提供空间支撑。二是争取一批国家级创新机构落户和授牌。依托大科学设施优势,积极引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支持本地高校和企业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三是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新主体。积极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在高新区成立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一批院士港、领军团队实验室等,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创新团队。与中科、启迪、国科控股等研发孵化集团合作,打造高新区版的研发孵化服务母基金,鼓励科创龙头企业或头部机构牵头成立重庆高新区研发孵化服务产业联盟。四是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政产学研用合作提供制定技术标准、编制技术路线、成果转化推广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鼓励中科院系统单位以及军工系统研究单位在区内设立独立或分支院所。支持科研院所、科研类企业向社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五是积极完善研发孵化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发现机制、成长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为高端科研人员提供定制配套服务。激活创业投资活力,创新银行科创信贷产品,吸引社会科创风险资本投入,鼓励发展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开设专项信贷业务和保险业务。
空间布局:研发孵化主要布局在高新区北部和中部,重点围绕大学城、研发创新生态区、西永微电园、金凤园区等片区布局。“十四五”期间,研发孵化用地(含研发机构聚集区)用地2978亩,大科学装置研发用地4702亩。重点空间载体和项目包括科学谷、大科学装置集聚区、西永智慧园区建设项目、西永产学研一体化项目、重庆光大新科技城项目、重庆大学超算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创新研发平台、西部中国芯联合应用实验室等项目。
表2:研发孵化重点平台项目列表[1]
项目名称 |
所属区域 |
建设功能 |
占地面积(亩) |
产值目标(亿元) |
大科学装置集聚区A片区 |
曾家镇 |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
3052 |
—— |
大科学装置集聚区B区 |
西永 |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
1650 |
—— |
科学谷前沿科技孵化片区 |
含谷镇 |
研发机构集聚区 (人工智能研发孵化) |
888 |
80 |
金凤智能装备研发孵化片区 |
金凤镇 |
研发孵化(智能装备) |
700 |
50 |
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 |
金凤镇 |
研发孵化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
780 |
50 |
西永集成电路孵化片区 |
西永 |
研发孵化(集成电路) |
150 (可用) |
20 |
重庆光大新科技城 |
金凤镇 |
研发孵化(智能硬件) |
400 |
40 |
聚焦发展信创软件、IC(集成电路)设计、工业互联网、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软件五大领域,深化软件信息服务对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城市管理的融合应用与赋能。力争2025年汇聚软件信息服务企业400家,产业总规模达150亿,成为高新区服务业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软件名园。
发展重点:一是信创软件。依托中电信创产业基地,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光大集团、联合微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自主基础软件、新兴软件等,加强产业共性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软件研发能力。二是IC(集成电路)设计。依托联合微电子、华润微电子、阿里平头哥中国芯设计及应用联合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等载体,以IC设计、制造、封测融合协同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芯片、笔电芯片、物联网芯片、5G芯片等高端核心芯片领域的设计,打造新一代芯片研发高地。三是工业互联网。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升级、城市智慧管理和传统服务业中的深度应用,加快开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关键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四是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行业应用软件和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研发设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中控信息平台、人机交互式软件、嵌入式软件、大数据查询引擎、流式和迭代计算程序、定制数据库等核心模块,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五是新兴软件。加快发展面向未来智慧城市需求和未来多元高端生活需求的新一代软件数字信息产品,重点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5G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神经网络元等前沿领域的核心软件和关键算法的开发。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打造高质量的产业载体。加快建设智慧芯城、中电信创产业基地和西永微电子科创街、科学谷等产业载体。规划打造面向未来软件信息服务业的高质量信息产业基地。引进园区专业运营商,加强专业化品牌化运作。争创国家级、市级软件信息服务基地。二是引进和培育软件信息服务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全国软件业务百强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中国互联网百强等企业,支持国内外软件信息服务和大数据服务龙头企业在区内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支持中国电子、英特尔、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孵化器,提升龙头企业对本地软件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鼓励重点软件企业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国际技术垄断。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牵头或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三是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向信息服务企业开放市政管理信息应用场景,编制发布软件服务需求清单,鼓励软件企业开发对应的软件产品、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荐优先列入《重庆市市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鼓励采购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自主研发、具有明确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建立工业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深度合作,鼓励开发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项目。
空间布局:围绕做大重庆高新软件园和重庆信创产业基地,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智慧芯城、信创产业示范基地、西永微电子科创街、金凤片区等,产业用地合计1889亩。重点项目包括:华为鲲鹏计算生态项目、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平头哥中国芯设计及应用联合实验室、重庆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中国移动(西永)数据中心、重庆软件园项目、大华集团人工智能及信息安全总部项目、明略科技集团西南区域总部等。
表3:软件信息重点平台项目列表
项目名称 |
所属区域 |
建设功能 |
占地面积(亩) |
值目标(亿元) |
重庆信创软件园项目 |
大学城 |
电子信息技术 |
17 |
2 |
智慧芯城 |
大学城 |
软件产业基地 |
300 |
30 |
信创产业示范基地 |
大学城 |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
187 |
20 |
信创产业示范基地二期 |
大学城 |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
400 |
10 |
中国移动(西永) 数据中心 |
西永综保区 B区 |
信息服务 |
15 |
1 |
金凤软件信息片区 |
金凤镇 |
软件信息 |
500 |
50 |
西永微电子科创街 |
西永 |
软件信息 |
500 |
30 |
立足重庆高新区国家级质检基地建设,重点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检测、智能装备检测五大领域,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在服务能级上、服务半径上、服务模式上不断提升,提高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力争2025年,汇聚各类型检验检测机构100家,营业收入超70亿元,打造我国中西部最具规模的检验检测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一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依托机动车强检试验场和汽车安全与排放实验公共检测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法规质量检测、设备实验研究、进出口认证、标准制定验证、产品演示展示、司法咨询鉴定等各种服务。二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认证。依托高新区生物医药检测平台和研发机构,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专业的药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医疗器械安全质量检测等检测服务和药效、病理、分子生物、基因芯片、生物信息等检测研发服务。三是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依托国家笔记本电脑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其他电子电路检测机构,为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企业提供电子电路元器件和微电子设备的相关检验、测试、认证、标准、咨询等服务,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芯片、电子新材料等领域的检测认证服务。四是仪器仪表检测。依托城市能源计量、应用工程、消防及阻燃产品、电梯及升降机等检疫检测中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能源计量测试、节能工艺审定、节能减排产品认定、特种仪器仪表检测、民用仪器仪表检测等领域的检测服务。五是智能装备检测。依托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检测中心,为中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业检测服务和智能机械、智能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核心部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六是开辟新服务领域。积极向计量及认证服务、消费品检测、生命科学监测、工业检测、环保检测等新兴业务拓展,支持第三方机构在综合保税区开展进出口检验认证服务。
关键路径:一是做大做强本地检测检测龙头机构。加快推进国家质检基地二期项目落地。支持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等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支持配置检验检测高端设备,支持检验检测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业务窗口,鼓励并扶持检验检测龙头企业上市,支持本地检测机构由单一机构向综合性机构升级。二是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实验室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高检验检测企业资质准入门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机构,加强本地检验检测机构与北上广深等地检验检测品牌机构合作引进,积极对接上市检验检测企业在高新区设立中西部分支总部或新型实验室。支持区内制造业企业将内部检验检测相关服务板块业务独立。三是支持高新区国家质检基地获取更多检验检测认证资质。支持国家质检基地、检验检测服务共享平台、本地检验检测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合作,获取国际检验检测资质、国际认证指定机构、区域合作实验室、国际联盟成员单位等资格认定。加强与国家级质检认证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的国家级检验检测认定认证资质。支持检验检测企业主导制订或修订国际、国家标准。四是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检验检测服务模式。支持辖区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智慧管理技术的融合应用,探索向云检测、智慧检测、一站式服务、快检服务等服务模式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检验检测重点围绕金凤国家质检基地布局,可用产业用地1782亩。重点项目包括:国家质检基地二期项目、科研与测试评价产业化基地(五九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苏交科等。
表4:检验检测重点平台项目
项目名称 |
所属区域 |
建设功能 |
占地面积(亩) |
产值目标(亿元) |
国家质检基地 |
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 |
检验检测 |
1011 |
90 |
高新区科创示范项目二期 |
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 |
检验检测 |
106 |
10 |
科研与测试评价产业化基地(五九所) |
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 |
检验检测 |
80 |
—— |
立足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文创类专业优势,重点聚焦工业设计、电子竞技、影视媒体、知识付费等领域,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基地,集聚一批专业人才,力争2025年数字文创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营业收入达30亿元,成为高新区特色产业名片。
发展重点:一是工业设计。挖掘本地工业设计需求,培育发展制造设计、汽车及摩托车设计、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支持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升级转变,向品牌形象策划、产品内涵设计等领域延伸,探索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工业设计品牌。二是电子竞技。鼓励网络企业转型发展游戏产业,瞄准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移动端、竞赛类、社交型电子竞技产品;积极引进服务电竞产业的直播平台、游戏运营平台、赛事综合服务平台等;鼓励企业开发电竞影视、电竞动漫、电子竞技战术地图等电竞衍生产品。三是影视媒体。立足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等学科建设,重点聚焦影视元素设计、影视场景设计、平面海报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媒体产品加工等专业性影视媒体服务领域,鼓励开拓虚拟现实、互动影视、表演捕捉、虚拟摄影、可视化预演、立体3D、云媒体交互等专业服务方向。四是知识付费。鼓励网络内容创作人和运营团队入驻文创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学习、网络阅读、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等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业。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打造数字文创产业载体。打造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园区,积极探索部市共建项目,积极争创国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依托高校文创学科领域的各类资源,在高校和产业园区设立数字文创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的工作室,在大学城规划打造一批集设计、教育、展示、洽谈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创艺术工坊,加快打造大学城数字文创产业创新链。盘活虎溪街道村落载体资源,规划建设画家村、领军人才艺术工作坊等,打造特色文化村落。二是引进和培育数字文创龙头企业和专业机构。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数字文创平台企业、数字内容企业和美术影视类高校。整合文创资源和文创品牌,引进知名文创产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园,形成商业层面依托集团、设计层面依托团队的文创产业运作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中西部地区领军的航母型文创企业。三是聚力打造一批数字文创品牌项目。依托大学城特色文化底蕴,结合影视娱乐、现代美术等方面的设计元素,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生活文创产品,对获得国内外权威设计奖项(如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日本GMARK奖、美国IDEA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的企业给予奖励。充分发挥重庆工业设计协会的资源整合作用,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权威的工业设计品牌服务商。四是策划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创品牌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数字文创大赛、顶级电竞赛事、动漫游戏展览、传统文化艺术品展示、大型文化演绎、国际文化交流等各类数字文创线下活动,运用互联网、云媒体交互、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探索开展线上特色数字文创活动,积极对接国内外数字文创领域的重大品牌赛事和节日会展组织方,引进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数字文创品牌活动,共同做强重庆更具影响力和显示度的网络媒体和数字文创IP。
空间布局:数字文创产业重点布局在大学城片区,2025年产业用地合计为754亩,依托游族、完美等龙头企业,打造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园。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学府,鼓励文创资源溢出,打造环大学城数字文创微空间;盘活虎溪街道、曾家镇等存量空间。重点项目包括游族西南总部、完美世界西南总部、川美工业设计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虎溪风情街等。
表5:数字文创平台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
所属区域 |
建设功能 |
占地面积(亩) |
产值目标 (亿元) |
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 |
虎溪街道 |
数字文创 |
100 |
10 |
川美工业设计中心 |
川美校内 |
工业设计 |
—— |
—— |
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 |
川美校内 |
数字文创 |
25 |
—— |
虎溪风情街 |
虎溪街道 |
数字文创 |
150 |
15 |
游族西南总部项目 |
曾家镇 |
电子竞技 |
104 |
10 |
完美世界文创项目 |
曾家镇 |
电子竞技 |
100 |
10 |
文创项目拓展区 |
西永 |
电子竞技 |
300 |
30 |
虎溪山村文创基地 |
虎溪街道 |
文化创意 |
3000 |
—— |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优先发展与高新区产业契合度高、需求性强、特色突出的科技金融,以科技金融为核心引领,拓展持牌主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并积极培育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力争到2025年,各类持牌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机构、金融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超过100家,金融增加值达150亿元,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新型产业金融高地。
发展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科技风投。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科技风投机构,支持在高新区开展科技投资、创业基金、科技保险、企业创新战略咨询等业务,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二是发展壮大主力金融。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公募基金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引导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一级支行以上分支机构,鼓励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三是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开展金融服务,积极争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推动电商融资和大宗商品融资等领域创新。四是培育金融科技。支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依托的金融科技企业在高新区集聚,重点推动量化交易、风险管理、资管理财、金融安全等新兴领域发展。五是特色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参与创建“长江经济带(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围绕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主题,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板块。六是积极集聚与金融高度关联的专业服务。积极引进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咨询、信用等专业服务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高新区,鼓励企业管理、工程建设、市场调查分析和政策研究(智库)等咨询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高新区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引进金融市场主体。利用高新区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性总部。鼓励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结算中心、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二是打造标志性的金融集聚区。以科学城中央商务区为依托,积极谋划打造基金小镇、科技金融街、科创大厦等功能载体,重点集聚持牌主力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总部,承担金融服务核心功能,构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金融产业生态群。积极谋划打造基金小镇和金融街。三是强化专业服务的招商引资。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楼宇载体,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出台针对性政策,吸引集聚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绩效评价、决策咨询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加强政府对专业服务的购买服务,支持专业服务发展。
空间布局:科技金融服务业主要布局在高新区管委会周边,重点打造占地2400亩的科技金融街板块。“十四五”期间高新区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科技金融街金融、科创、商务、咨询、展览、文化等高端服务功能设施布局,加快形成以金融和科技为主导,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高能级中央商务区。
四、大力实施八大重点行动
致力于抓企业引进、企业培育、企业扶持和企业成长,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一是实施“头部企业引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头部企业机构,拟定本地企业上市扶持计划,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引进5家服务业上市企业。二是实施“本土企业增能计划”。加快建立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库,建立“一对一”服务跟踪机制,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延伸业务板块、建设功能平台,鼓励企业在本地及全国全球开展并购重组,提升一批扎根高新区的品牌企业。三是实施“平台企业成长计划”。瞄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引进国内知名平台企业的分支机构、业务总部,以及在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数字文创等新兴领域的成长型平台,力争2025年引进2-3家国内知名高技术平台企业,培育本土独角兽企业3家。
促进服务业跨领域、多元化、多层次的深度融合,催生裂变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动能和发展活力。一是推动传统服务数字化转型。鼓励软件信息、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智慧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业领域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形成“100+”创新型企业、“200+”应用场景、“1000+”品牌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促进制造服务“两业”融合。开展区域、行业、企业制造服务试点,实施龙头制造业服务剥离计划和集成服务供应商培育计划,引导企业设立独立法人,剥离研发、检测、工业设计等高技术服务环节;促进生产基地向研发、投资、运营总部基地升级,加快发展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信息增值服务、柔性化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协同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20家(规上工业年产值、规上服务业年营收10亿元以上)、服务平台3个(年收入5亿元)。
按照增量布局和存量调整的要求,坚持扶持资金优先安排、重点项目优先布局、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工作谋划优先考虑的原则,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高技术服务品牌集聚区。依托大学城,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联动打造“大学城创新创意集聚区”,推进以科学谷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建设,策划以大学科技园、高新研发园和科创服务园为载体的重点项目,打造高技术服务核心功能区。二是打造金融科创CBD。依托科技金融街打造核心CBD,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集聚企业总部、创新要素,建设成为融合总部经济、科创服务、产业创新、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科创中央商务区。三是打造创新创意特色街区。以“特色街区+商务楼宇”、“特色街区+创意loft”等模式,打造大学城创业大街、金凤创业大街等双创特色街区,集聚创客空间、创意设计工作室、艺术工坊、科学秀场、创意盒子、科学酒吧、创意书店等业态。四是谋划在线新经济生态园。选择适宜园区基地,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技术、平台、应用、体验于一体,充分彰显高技术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
遵循产业平台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布局构建支撑服务经济发展的各类功能平台,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体系。一是搭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营、成果转化等基础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依托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等项目,配套创客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第三方科技众包平台。二是引入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进各类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组织等各类平台,设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央企研究院园区,引进一批央企研究院。三是搭建国际技术交流交易平台。依托科学会堂,争取举办高层级科技类主题的国际峰会、科技博览、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国际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设立技术交易市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共同打造一批国际金融合作示范基地、国际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
以提高技术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引导高新区服务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治理、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发展“重庆服务”品牌,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辐射力和显示度。一是强化服务标准建设。围绕研发孵化服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等重点领域,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主导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制定发布满足市场需求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二是实施“质量创优”工程。积极创建服务领域“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聚焦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制定优质服务规范,引导重点行业服务企业实施质量升级计划,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高新区名优服务企业积极争创“国家质量奖”,以及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和标准创新贡献奖,为打造品质重庆、建设质量强市作出积极贡献。三是加强品牌推广。立足高新区特色和发展优势,依托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创新创业大赛、渝英汇双创品牌活动等会展活动和新媒体营销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技术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
继续发挥重庆市首批“人才特区”优势,积极创新重庆高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以“重庆市英才计划”和高新区“金凤凰”人才扶持政策为抓手,加快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集聚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一是实施行业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加快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以及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设立海外服务业引进人才联络站和技术合作平台,完善人才跨境流动配套政策措施,为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在高新区工作、出入境和居留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二是实施专业服务人才“菁英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软件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设立专业化产业人才学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工匠计划”。支持驻高新区各类院校增设一批高技术服务业紧缺专业、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王牌专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研发人才、企业工程师等服务业人才为重点,加快推动高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实施青年服务人才“筑梦计划”。围绕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领域,择优资助一批优秀博士、博士后人才,加速培养一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鼓励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培养更多综合性、高技能、专业化人才。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政策优势、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市场潜力、高校院所和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的通道作用,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多要素联动,着力打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生态。一是“双自联动”集聚国际研发创新机构。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探索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支持跨国公司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国际知名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落户高新区,为跨境研发活动提供便利。二是“双区联动”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协同发展。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战略协议,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对接产业政策,联手成都高新区向国家积极争取内陆自贸港试点,共同实施一批高技术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事项,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三是“校地联动”打造科创服务生态圈。以大学城为核心,以智慧芯城、信创产业基地、高新区科创示范基地等园区为产业支撑,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打造集研发孵化、数字文创、软件信息、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科创新城。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作为重要抓手,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围绕企业关切诉求,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完善各类生活服务配套,优化高新区综合环境。一是深化服务业改革试点。发挥全国首批研发孵化业试点区域的政策优势,积极复制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制度创新成果,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服务业准入后体制改革。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跨行业、多业态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审批试点,支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力维护高技术服务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型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创新新兴服务包容审慎监管模式。高质量执行《外商投资法》,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综合配套环境。推动科学大道、轨道15号线、轨道27号线、轨道17号线、轨道7号线、金凤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高速铁路及科学城站(渝昆高铁在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高新区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高新区重点区域5G网络部署以及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完善商品房、酒店式公寓、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配套,更好实现科学城职住平衡。
完善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体系,由高新区改发局牵头建立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统筹协调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大政策、重要事项等。落实部门责任分工,根据高技术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设立专项推进工作组,协同解决项目落地面临的瓶颈问题。
根据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规划方向,形成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并针对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高新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给予企业在项目用地、设备投资、人才引进、平台搭建、应用示范、提升资质、拓展市场等方面的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市级层面各项政策支持,主动承接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全国全市先行先试试点项目。
加强招商统筹、市区联动,建立重大项目落户的市区协调机制。深化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平台公司市场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引进专业招商人才,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制定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招商地图,编制招商图谱,建立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强化项目跟踪落实。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设立全球招商中心,举办高新区高层次推介活动。创新市场化招商方式,拓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技术团队招商、赛事活动平台招商、专业中介招商等多种市场化招商方式。借助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等重要平台,深化线上招商、云上签约。
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丰富调查方法和手段,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新兴业态的统计核算。建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完善高新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将规划中明确的任务纳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高技术服务业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推进和完成情况的监督。编制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年度发展报告,开展发展状况评估和政策评估。开展“高新区服务”品牌企业评选,加大优秀案例宣传推广。
[1]表2中产值目标为到2025年该产业平台全部完成开发、入驻饱和后的预计产值指标,表3、表4、表5、表6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