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镇街
繁體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机器人 注册
镇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700927688xm/2021-0023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1-02-08 [ 发布日期 ] 2021-02-08
[ 索引号 ] 1150010700927688xm/2021-0023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1-02-08
[ 发布日期 ] 2021-02-08

重庆高新区直管园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四五”目标任务及2021年重点工作

打印
分享到

一、“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主要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重庆高新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最受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成渝地区推进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最强信心的是,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工作部署,把科学城建设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行动、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最增底气的是,调整高新区体制机制,纳入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明确以高新区为战略平台规划建设科学城。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高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管理范围拓展为1094.8平方公里,对313.5平方公里直管园实施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重庆高新区全面独立运转、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起步之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区两级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完成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编制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中央编办批复在重庆高新区加挂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牌子,市委、市政府成立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新闻发布会,举行科学城重大项目集中启动等活动,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设科学城的格局加快形成。当前,高新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状态持续向上,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全年高新区直管园(科学城核心区)GDP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7%、R&D占比增至4.9%。

(一)大战大考全力应对。扛起疫情防控重大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和10个专项小组,及时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始终做到在岗位、在状态、在现场。统一调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组建10支党员突击队赴抗疫一线。持续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建立党工委管委会抓总、园区行使管理责任、镇街承担属地责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公安负责社会面管控、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六位一体”复工复产工作机制,开发推广“复工备案申请平台”“企业员工申报平台”, 3月全面复工复产。稳企稳岗成效显著,在没有裁员基础上增加用工超1万人。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充分发挥创新引领、项目牵引、政策引导作用,推出支持企业“14条”等措施,兑现各类惠企暖企资金2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20万户次,推动二季度经济强势复苏、由负转正,全年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二)创新要素持续汇聚。搭建创新平台。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等落地,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签约。论证筛选在渝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项目40余个,集中签约项目24个。引育创新主体。出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办法,市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92.8%、42%。出台“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增长34.2%,徐涛院士、李校堃院士等国家级领军团队项目落户。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出台金融支持科学城建设若干举措等政策,重庆国际创投大会签约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等金融项目15个、总金额超670亿元。合作组建西南首支2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高新金服发布金融产品120个、融资金额超10亿元。获批国家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开工科学谷等创新载体,集聚IBM等赋能中心,引进中关村智酷等孵化器,推动大创谷·梦花园等投用,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增至5个。

(三)高端产业加快培育。招大引强取得突破。突出“金鸡蛋”装进“金篮子”导向,编制发布科学城招才引智引商目标指引。引进中国电子重庆信创产业示范基地、平安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100亿级项目,总投资额超1200亿元,其中科技类项目占比超80%,华为、滴滴、小米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联合微电子8吋中试线、SK海力士二期等投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4%,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21.3%。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隆鑫航发基地等加快建设,长安跨越商用车扩能等先进制造项目投产。植恩药业制剂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产能持续上量,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质检基地集聚检验检测企业25家,高技术服务业产值增长23.2%。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推动英业达等开展智能化改造,春鸿电子等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方正高密等入选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战新企业产值增长15.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0.7%。

(四)城市格局加快塑造。抓基础设施项目破瓶颈。科学大道等59个重点项目开工,坪山大道等加快推进,华岩隧道西延伸段等11个项目通车。建成5G基站1400余个,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有序实施。抓公共服务项目提品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等加快推进,7所中小学校启动建设,科学会堂、北师大附属学校等项目有序实施。抓绿色生态项目显颜值。依托寨山坪打造科学公园,推动康城、思贤等公园加速实施,梁滩河综合整治3.5公里示范段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科学城生态水系示范工程提速建设。抓资源要素保障补短板。实施征地拆迁、“两违”整治等“百日攻坚”,完成征地3.2万亩。拓展融资渠道,与国开行签署超800亿元投资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完成高新开发集团AAA级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评定。

(五)组织保障坚实有力。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对表对标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为科学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出台容错纠错、严查诬告陷害等制度办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各工作部门设立党组(党委),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认真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提升科学城知名度、美誉度。强化党建带群建,选优配强第一届总工会、团工委、妇联领导班子,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三评合一”环评审批改革,审批时间平均节约25—35个工作日。在全市率先实现“一业一证”,首创政府投资项目“以函代证”、社会投资项目分段办理施工许可等制度,减少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约3—6个月。强化民生保障。把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关键,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稳妥保障重点人群就业。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实行公民同招,全面完成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医疗设备标准化配置全覆盖,新设一批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启动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承办多项国家级或市级赛事。有序推进社保医保,完成居民社保医保业务划转,扎实做好扶贫帮困、社会救助、根治农民工欠薪等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责任体系,建成标准化应急指挥中心,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不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信访存量问题“清仓见底”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营造安定和谐社会氛围。有序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扎实开展退役军人工作。推动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高新区开启新征程、西部(重庆)科学城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加快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直管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大幅提升,努力在服务国家创新需要、补齐重庆创新短板、推动全市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实现突破,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创新主体和科技人才持续汇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速提质,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成效明显,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全国示范,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建设初具形象,展现科学城特质的集中展示区基本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新样板加快塑造。

(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开展科学教学,支持“双一流”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素养,营造浓厚科学氛围。加强科学研究,聚焦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加大研发投入,R&D占比达到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80件,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深化科学实验,探索建设一批“试验室+试验场”基地,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面积超300万平方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完善科学设施,打造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建成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平台,提升科学城支撑服务能力。汇聚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科学机构,布局高端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成新型高端研发机构30家,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科学城集聚。培育科技人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引进和培育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壮大科技企业,实施“一科三高”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集聚科技型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高成长企业50家,做大做强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发展科技金融,打造科技金融街、基金小镇、创投大厦,集聚股权投资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让金融更好地为科技赋能。推动科技交易,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引育科技服务机构100家以上,初步建成“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促进科技交流,基本建成“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策划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活动,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度和活跃度。

(二)面向未来发展“筑城”。在兴业兴城上下功夫。围绕“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做优”先进制造、“做大”大健康、 “做特”高技术服务,优化科学城产业空间布局,高标准打造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金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质检基地等产业载体,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分别达35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格局。在互联互通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穿山隧道、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速路网、快速路网等重点交通项目,基本形成“两环”快速交通系统和“六横六纵”骨架路网系统,构建四向联通、空铁联动、陆海统筹的对外交通体系,形成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推进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能高效的城市大脑,让科学城更聪明更智慧。在共建共享上下功夫。多层级布局国际社区、专家公寓、青年社区、短租公寓等高品质居住空间,高水平供给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化商业商务设施等优质公共服务,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5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抓实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社保、养老、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等民生兜底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宜居宜游上下功夫。严格保护中梁山、缙云山,加强梁滩河流域综合治理,对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生态开发,展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大美湖光山色,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300米进公园、3公里入森林。

(三)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强化“五区联动”。进一步完善高新区与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5个行政区协同联动机制,调动各行政区建设科学城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统一的项目审批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各片区产业布局、项目落地符合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和总体定位。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全市各类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园区合作,强化在创新政策制定、要素流动、体制改革、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协作协力,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融入“双循环”、建好“经济圈”,坚持以“一城多园”模式推动成渝地区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强化与成都高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合作,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成渝科创走廊,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展望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造就一批科学领军人物和科研领先团队,科技服务成熟高效,创新体系深度融合,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高能级产业集群汇聚,公共服务体系均衡优质,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完备,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引领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城。

三、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关键之年。高新区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推动科学城建设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高新区直管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R&D占比提升至5%。

今年,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提速建设平台载体。加快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落地建设,推动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等开工,力争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投运,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研集中度和竞争力。持续壮大创新主体。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科学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成为创新“动力源”。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争取知名高校院所、央企等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向科学城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计划,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打造人才特区。做优“塔尖”,落实“金凤凰”人才政策,招引一批顶尖科学家、创新型企业家和“大国工匠”。做强“塔身”,加大博士、博士后引育力度,促进校、地、院、企人才联合培养、合理流动。做大“塔基”,加快大学城、科学城融合发展,推动高校毕业生在科学城创业就业。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投用中关村智酷等孵化平台,建设科学谷区域、富力城板块、西永片区等孵化集群。启动科技金融街等规划设计,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提质扩面、种子基金增容扩量,集聚一批金融服务机构,推动科技资本、金融资本协同发力。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引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平台型生态型企业。加快中国电子重庆信创产业示范基地、平安大健康产业园、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华润微电子12吋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引导SK海力士、植恩药业等扩能放量,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手机、笔电企业积极布局5G终端设备、智能传感器等高附加值智能终端产品。推动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增一批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云医疗、云教育、云办公等线上经济,推动粉笔教育等项目投运,释放需求潜能。用好“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招牌,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三)着力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市”。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推动白市驿隧道和六旗隧道等穿山隧道、27号线和15号线等轨道交通开工建设,加快科学大道等一批骨干路网、科学城隧道和金凤隧道等穿山隧道建设进度,力争新宏大道等一批交通项目完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高水平供给公共服务。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启动建设富力110KV变电站,开工建设科学会堂、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等优质配套项目,力争北师大附属学校等项目落地实施。高层次推进生态保护。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强化科学城全域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梁滩河干支流综合整治,启动湖库生态修复和水系连通一期工程建设,推进白含等污水处理厂扩能和金凤等污水处理厂建设。高效能强化要素保障。强力推进征地拆迁,为重大项目落地“腾挪空间”。加强重大项目包装策划,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着力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先行先试,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小政府、大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世行评价指标体系,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最大幅度精减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压缩行政审批时间,广泛推行承诺制、容缺办理制,深入推进开办企业全流程无纸化、“一照”等改革,着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减费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用好中欧班列、自贸区等开放平台通道,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进西永综保区“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研究、调度、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重大事项。建立重大项目“项目长制”,对项目引进、落地、调度全流程一抓到底。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制”,对重大项目实施“工地办公”、现场调度、压茬推进

(五)着力书写社会民生“新答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强化“人”“物”同防,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管控,慎终如始、从严从细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推进全民参保,做好养老、儿童福利、残疾人等工作,提升对口帮扶、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等服务保障质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教育“十百千万工程”,推进两个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整合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六个全覆盖”。加快数字图书馆、综合体育场馆等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区、镇街、村社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以综治中心为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信息化智能化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六)着力筑牢组织保障“新支撑”。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高新区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为科学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注重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工作,把贯彻党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坚决清除邓恢林案件负面影响。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抓好宣传、统战、政法、网信、群团等工作,凝聚奋斗“十四五”的强大合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锻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队伍,以真情怀、真担当、真本领务实高效推进科学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文件下载:

原文下载:重庆高新区直管园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四五”目标任务及2021年重点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