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在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亮相
艺术如何走入社区?完整的美育实践应该包括哪些要素?近日,“在地 在线 在场: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研讨会在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举行。来自上海、广东、云南、四川、重庆等国内多地的艺术家和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社区美育的探索与创新进行了分享和探讨。与此同时,“在地 在线 在场: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在虎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展出。
据悉,本次展览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大学、成都画院主办,是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重庆虎溪、贵州羊磴等地以及网络社区展开的社会美育项目。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屈波介绍,四川美术学院自2019年发起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已举办两届。该计划采取多级联动的模式,覆盖多个省市。在探索传统实体社区美育模式的基础上,致力于讨论网络社区、博物馆社区美育行动模式的前沿课题。
重庆日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整个展览一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人和社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表达一个主题。
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生陈骏龙等创作了题为《虎溪·稻草人》的作品。通过艺术家们扮演成姿态各异的稻草人,在流动的城乡空间展示表演,与当地民众对话和沟通,与现场发生关联,反映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虎溪社区居民社会关系发生的改变。
四川美术学院2021级公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孟、李季带来在作品《回忆虎兴》,是采用马赛克瓷砖镶嵌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在虎溪街道虎兴社区的一个居民休闲聚集区域的阶梯上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邀请当地的居民、游客参与进来,一起完成绘画作品的创作。在他们看来,休闲区是居民聊天、娱乐、吃小吃的地方,一个平时很熟悉的地方因为自己的参与创作而有了新的变化,变得更美好,或许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原来美就在身边。
“虎溪在历史上曾是连接成渝地区的重要驿站,但在2005年大学城建成之前,却只是城市边缘的村落群。大学城的修建,使虎溪迅速拥有了数十万人口、十几所高校、上百个居民小区,从村落到现代都市的这一疾速变迁,反而使虎溪较之其他的城市区域,有着更为丰富的物理和心理层面的新旧混搭、并存、交替乃至融合的面貌。”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研究生焦瑞雨表示,作为长期生活工作于此的川美学生,对大学城的一切似乎已习以为常,虎溪已然成为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但用艺术的方式去集中提出关于虎溪的历史与未来,并进而链接社群、收集物证、形成方案并付诸行动,还是第一次。他们创作的《最后的诗》,也在现场展出。“这一次的艺术创作,更促进了我对乡土历史的回望、对都市未来的想象。愿我们在虎溪的在地行为和思考,能激起更多的思考,唤起更多的行动。”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开信箱(本网站已支持IPv6,且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以上、360极速模式等最新版本浏览器进行访问!)
主办单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1070012 ICP备案:渝ICP备190098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2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