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7月11日)科学城与大学城怎样“双向奔赴”
西部(重庆)科学城,轨道1号线横穿大学城片区。(摄于5月9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要把西部(重庆)科学城与大学城这两个关键平台用好、“融”好。
按功能来说的话,就是要让大学城成为科学城的创新“大脑”,让科学城成为大学城的创新“沃土”。
日前,重庆党政主要领导赴西部(重庆)科学城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强调要下大力推动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释放出重庆“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的清晰信号。
市第六次党代会强调,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推动科产城协同发展,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更多成果,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各领域人才竞相涌现。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城与大学城如何融合发展?怎样统筹大学城的科创资源和科学城的平台资源?二者如何相互赋能、一起精彩?就此,两江观察与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汪涛教授进行了交流。
明确功能优势
科学城与大学城,都是重庆打造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但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优势。
总体来说,重庆要把科学城建设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它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战场”;而大学城,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科学城建设的“主引擎”。
汪涛认为,科学城、大学城这“两城”最大的共性在于其目标一致,即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同时要认识到,科学城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城市环境和生态本底,大学城则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打个比方,大学城是“家底”“大脑”,以“育种”为主;科学城是“家业”“身体”,以“育苗”为主,二者的发展在本质上密不可分,关键在于要逐渐形成人才供给、知识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结构。
事实上,科学城与大学城相融共生,在国内外均有不少案例。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技城等,既是全球顶级大学的汇聚地,是“大学城”,又是科创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区,是“科学城”,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与科创有关的资源要素集聚于此,相融相生、互促互进。
我国最为知名的则为北京中关村,周边区域内分布有北大、清华等30余所国家重点高校,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所院以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中关村科学城汇聚了信息网络、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作。
重庆的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以上案例均可借鉴。
彭劲松建议,重庆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塑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优化市场运作机制和财税融资制度,多渠道促进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合作的积极性,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形成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两城”同频共振
对于科学城与大学城的融合发展,重庆明确了“共建、互促、双赢”的发展思路,以及推进科技、教育、城市融合,园区、校区、社区融合,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产业、企业、就业融合的具体路径。
“科学城与大学城各尽其能融合发展,离不开机制、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汪涛认为,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塑造良好的内生环境,助力“两城”同频共振发展。
一是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合作、提供保障。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大学城和科学城的深入对接沟通,形成常态化、多频次的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优化合作机制,做好各方面配合工作,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设施共融,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全方位深度合作。对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人才政策、投融资及收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在要素层面上汇集人才、推进创新。
要以大学城为基础抓好育才用才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科学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以此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城为基础引入、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共建创新中心、实验室等方式,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高效率及时将科技进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建立健全大学城高校、科研单位与科学城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高吸引人才政策,支持科学城打造“人才特区”,以此集聚高质量创新人才。群策群力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集聚创新要素。
三是在环境层面上优化布局、提升品质。
要全力打造西部科学城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各类人才营造“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融得进”的环境。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在西部科学城的布局,改善其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其吸引力和承载力。
用好三大要素
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重点和难点在于“怎么融”,怎样用好各种资源要素。
“城、人、产”作为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在汪涛看来,“什么样的城,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集聚什么样的产”,重庆可以围绕“城人产”融合发展目标,先“孕城”,再“聚人”,再“育产”。
“孕城”要发挥“城”的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优化完善城市的多元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将城市塑造成极其宜居、极具幸福的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创造优越市场环境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聚人”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始终把“人”摆在关键位置,着力引进更多高尖人才,使聚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育产”要发挥“产”的支撑作用。
加速产业聚集,精选产业方向并升级主导产业。全面梳理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特色,建立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吸引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从科研到产品的转化。
概而言之,“城”是平台,“人”是核心,“产”是应用,要把这三大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优化城市功能、吸引科创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协同互促。
彭劲松建议,科学城与大学城要深度融合,需要以“科技+”为基础链接,系统整合生态、文化、健康、教育等多维要素,推进“科、产、城、人、景”深度融合:
——以“科技+绿色”为切入点,打造“生态公园之城”新名片。依托区域良好的地域生态文化基底,围绕满足城市人群多样化宜居宜游需求,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多样、特色突出,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主题公园,让绿色生态成为科学城的城市发展主色调。
——以“科技+展会”为切入点,打造“青春交往之城”新名片。积极建设提升科学城内相关会展会议活动设施与平台,大力举办各类国际展会赛事活动。依托大学城青年人数量庞大、群体集中优势,举办各类与青春主题相关活动,加速赋予其青春活力年华、青春生活方式、青春激情创业、青春休闲产业的新定位和新内涵。
——以“科技+康养”为切入点,打造“乐居慢游之城”新名片。利用中梁山和缙云山麓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一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社交聚会基地。依托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科研院校力量和缙云山等良好的生态康养资源,打造集医学研究、健康疗养为特色的重庆医疗科研中心、科技健康体验旅游中心。
——以“科技+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快乐优享成长之城”新名片。科学城不仅仅只是普通高等教育集聚地,更要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长足发展,打造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优质教育链条。
展望未来,科学城与大学城将实现更加深入的融合发展,“校—院—企—地”的合作方式将变得更加成熟。要让愿景转化为现实,就要知重负重、知难而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扎实推动“两城”融合发展。可以预见,“两城”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开信箱(本网站已支持IPv6,且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IE9以上、360极速模式等最新版本浏览器进行访问!)
主办单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网站标识码:5001070012 ICP备案:渝ICP备19009808号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2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