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招商引资 魅力科学城
当前的位置: 首页>科学城动态 > 媒体关注

《重庆日报》(11月6日)矛盾越“堵”越“添堵”

日期: 2020-11-06
字体: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化解矛盾是最棘手的,因为这些矛盾多半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相关。

不少地方在化解这些矛盾中,一味地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堵矛盾越大越多,越堵越给基层组织和农民添“堵”。

其实,这种涉及农民利益的矛盾,用“疏”的办法,比单纯的“堵”要好得多,化解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

“这样解决出行问题,我们当然没意见。”这些天,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牟家村的村民们纷纷表示,出门不到200米就能坐上公交车,还比坐三轮车价格便宜、更加安全,政府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三轮车限行给我们带来的不便,我们非常满意。

原来,半个月前,两条“微循环”公交线在白市驿镇的4个社区和6个村里开通后,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因三轮车限行给村民出行带来的不便,还为村民节约了出行费用,保障了出行安全。

“现在我们终于尝到‘疏’的甜头了。”白市驿镇相关负责人谈起他们用“疏”的办法,顺利地化解这一起涉及上千人“饭碗”和数千农民出行的矛盾时,感慨颇深。

在白市驿镇,原有1932台三轮车在城区和乡村道路上跑。这些三轮车虽然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少量的货运,但由于三轮车安全性不高,加上驾驶人员的原因,常出交通事故。为此,高新区决定对这些客运和货运三轮进行限行治理。

说一句限行的话容易,但真要执行好执行到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既涉及1900多人的就业问题,又涉及数千农民的出行难题。作为具体执行这一任务的白市驿镇,立马就陷入到矛盾漩窝之中。

吸取以前解决这类难题单纯用“堵”的方式效果不好的教训,白市驿镇的领导在采取“马路办公”的方式,到马路上听取三轮车司机对限行后的诉求,到村里听取农民对出行难的诉求后,决定采取“疏”的方法来化解限行带来的矛盾。

根据不同的诉求,白市驿镇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三轮车司机转岗就业,尽可能地让他们不因三轮车限行而失业;在解决农民出行问题上,镇里与高新区交通管理部门一起,反复与相关公交公司协商,决定增设城乡一体的“微循环”公交线,把公交车开进村里,让农民出门200米内就能乘上公交车,享受到公交出行的福利。

采取“疏”的办法,三轮车司机就业和村民出行这两方面的诉求,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限行带来的矛盾,也顺利得到了化解,三轮车限行的工作,也得以顺利地完成。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因为安全、社会秩序、环境改善等需要,必然会导致不少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矛盾出现。因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往往与老百姓的利益相关,单纯的“堵”,执行起来必然使基层政府与老百姓产生对立,让负责“堵”的基层干部左右为难,经常是越堵越“添堵”。

其实,化解基层治理中的矛盾也类似于治水,单纯的“堵”是堵不住的,得靠疏。而这个所谓的“疏”,就是要考虑老百姓的合理需求,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当老百姓的正当需求得到满足,利益得以保护后,矛盾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