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镇街
繁體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机器人 注册
镇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科学城动态>>政务新媒体

中国共产党的重庆故事 | “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 发布时间:2025-04-21
打印
分享到

重庆广电-第1眼TV

4月21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重庆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渝召开。六位在重庆生活、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逐一上台,生动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分享的故事名为《“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涪陵是著名的“榨菜之乡”,习近平总书记将榨菜亲切地称之为“重庆宝贝”。

▲图源:重庆日报

我手里这颗青菜头就是榨菜的原材料。每年初春,都是涪陵青菜头收获季节,一辆辆满载青菜头的卡车排成长龙等着进厂入库,十分壮观。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涪陵人,亲自见证了这个小小的“青疙瘩”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十多年前,二渡村产业根基薄弱,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年收入才几千块。那时候,青菜头都是单家独户小规模种植,没有形成产业链,村民们得挑着担子,走十几里山路到处去找买家。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支持。特别是区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小散田”变成“连片田”,引入青菜头种植大户,采购无人机拖拉机等现代化设备。随着生产效率提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青菜头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达9000吨,带动户均年收入7万多元,青菜头成了村民主要的支柱产业。全村17户贫困户也靠种青菜头全部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2020年7月,我担任了二渡村党委书记,带领村民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是我新的重要任务。可是在那时候,我发现村民们种的还是老品种青菜头,虽然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卖不起价,遇到行情不好时,一斤青菜头还卖不到1毛钱。

经多方打听,我了解到渝东南农科院培育出了青菜头新品种——“涪杂2号”。专家们告诉我,经过试验试种,新品种高产质优,还给我展示了几颗试验田里的青菜头,个大饱满,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我赶紧购买了一批种子,带回村里让大家试种。可是老百姓将信将疑,觉得“新品种”万一水土不服,那不是打水漂,没得着了。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我们村党委不仅自己种,还动员亲戚、朋友带头种。一季下来,新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村民们都纷纷主动学、抢着种。

短短一年时间,我们村就发展了200多公顷优质青菜头。品质和产量上来了,但销售出路怎么保障?在区委区政府引荐下,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签订收购协议,他们每年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采购青菜头。这样一来,菜农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到处找买家。

现在,我们的青菜头一不愁品质,二不愁销路,收购价是以前的五倍,在我们二渡村形成了“高科技、大生产、精加工”的榨菜全产业链,被称为“榨菜第一村”。

现在,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如今,重庆的榨菜产值已高达480亿元,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酱腌菜”。

▲图源:新华社

青菜头还孕育了新机遇。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的青菜头、非遗传承的古法榨菜、幽静恬雅的乡间小院,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商机,纷纷回到家乡,将闲置农房改装成民宿、茶室,让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体验榨菜制作。

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也说,现在收入不比在城里上班差,过上了城里人都向往的生活。

欢迎大家来走一走、看一看,我在榨菜第一村等着大家来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