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招商引资 魅力科学城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经重庆高新区党工委2021年第13次会议、重庆高新区管委会2021年第13次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1年7月26日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科技合作形势发生深刻变局,“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激励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重庆高新区”)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被赋予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的重大使命。“十三五”以来,重庆高新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体制机制重大调整,汇聚全市高端创新资源,初步构建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氛围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新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重庆市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展望“十四五”,重庆高新区既面对普遍外部不确定性,也迎来自身重大发展机遇。为全面贯彻国家、重庆市总体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现结合国家、重庆市、重庆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科技创新内容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基础现状及外部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基础现状

“十三五”期间,重庆高新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战略发展位势、体制机制调整、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取得突破,已坚定迈出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稳健步伐,并取得良好开局,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创新平台加快落地,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重点引入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关键设施平台,新增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截至2020年,共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7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占全市比重达50%。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研究论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支持科学城建设项目并纳入推进计划40余个,集中签约项目24个,累计投资超330亿元。

2.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端产业发展态势向好

研究制定“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2020年81人、11个团队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增至102人次,较上年度增长34.2%。科技企业日臻壮大,启动“一科三高”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较上年度增长42.3%、92.8%。创新投入体系加速健全,R&D占比提升至4.9%,高于全市2.91个百分点。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超过2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较上年度增长15.3%,绝对额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7.4%。

3.产学研合作逐步加强,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建立常态化科学城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依托大学城高校“金角银边”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创谷·梦花园升级投用,基本实现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服务。新建育成加速器、中关村智酷创新平台等孵化载体,支持第一创客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孵化载体增至5个,孵化载体总数达到21个。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助力重庆大学纳入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自主创新成果显著增加,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5件,2019年新增市级科学技术奖59项。

4.创新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完善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三评合一”环评审批改革,审批时间压缩85%以上;在全市首创政府投资项目“以函代证”、社会投资项目分段办理施工许可等制度,缩短建设项目审批时限3-6个月;技术合同登记服务流程实现“改三趟为一趟”,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1亿元。设立西南首支2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助保贷”、种子基金等扩面放量,累计助企融资近16亿元。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连续六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高新杯”众创大赛,吸引参赛企业团队3388个,奖补及投融资金额超5亿元。

回顾过去五年发展,重庆高新区历经管理体制重大调整改革,迎来发展新机遇、取得新成绩,但对比“十三五”时期预定目标以及国内外先进园区,“不够高”“不够新”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创新平台基础薄弱,尚未有列入国家建设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双一流”大学仅有1所,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不足。二是企业创新能级不强,产业发展质效不高,火炬统计反映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低于成都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40、34个百分点,园区“产值大、增加值小”问题突出。三是科技创新生态营造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创新资源利用率较低,全民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有待培育和弘扬。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形势

1.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变化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趋向白热化。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加速重返亚太,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技术脱钩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国际创新合作面临的常态,进而带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巨大变革。我国在芯片、传感器、高端软件等技术领域受困,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链话语权不高、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愈发凸显,亟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国产替代,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重庆高新区作为全市外资经济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须加大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创新外资合作利用方式,加快梳理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强化核心环节管控,打造安全可控的产业供应体系。

2.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动力引擎作用将愈发凸显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给世界消费、贸易、生产制造、资本市场等带来巨大影响,造成全球社会经济停摆,加速世界格局变革。疫情促进在线教育、在线办公、远程医疗、自动化物流网络、数字娱乐生活等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拥有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的高成长高科技企业,在助力疫情防控、保持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首要驱动力。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文件,鼓励促进新经济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应用落地,量子科技、热核聚变、常温超导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新突破。重庆高新区要实现疫后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研究新经济、新业态,重点从场景供给、企业成长、平台型组织、新产品开发、产业组织方式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培育更具成长性、更具世界眼光的前沿科技企业集群,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3.产业科技革命持续演进,科技创新创业呈现新趋势

万物互联、数据核爆的智能时代加速到来,颠覆性技术持续突破,催生一批“N+X”新兴产业,跨界、赛道、场景、共治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题词。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社会管理进一步耦合,科技创新体现出众多新特点:一是科技创新前移,基本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将催生颠覆性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各国更加注重基础科学研究;二是场景创新兴起,有效地从消费应用端反向刺激创新灵感、提升创新效率;三是创新创业持续升级,硬科技创业成为创业主流,创业服务专业化、大企业平台化大幅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四是科技共治成为趋势,“大科技”理念融入园区治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格局开始形成。重庆高新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要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区域创新格局深度重构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021年2月,国家科技部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区域创新格局正加速向城市群演进,带动区域创新范式转变。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高能级战略平台,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动力源,为实现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发展动能进一步提速、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文化进一步融合提供有效功能承载。重庆高新区要主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承担更大使命,成为更具引领示范作用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5.体制机制取得重大突破,高新区科技创新迎来历史性机遇

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高新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2020年9月,召开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和新闻发布会,开启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大幕。重庆高新区对标雄安新区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完成大部门设置,并建立科学城校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形成党工委管委会抓总,各区域、功能和板块协调发展的高效管理机制。“十三五”期间,陈敏尔书记、唐良智市长对科学城建设作出系列批示指示,其频度之高、力度之大、关心之切,前所未有,为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众多利好。重庆高新区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聚焦科学主题,搭建创新平台,着力筑巢引凤,持续深入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取得自身新地位、新优势、新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四个面向”抓好工作落实,夯实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主平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中打头阵、当先锋,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面向未来,前瞻布局。聚焦国家“四个面向”重大需求,瞄准符合科学发展趋势且对未来长远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结合重庆高新区产业优势,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明确主攻方向、突破口,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

系统思维,全面创新。按照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战略核心位置,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引育结合,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方向,加快引进培育各类市场化创新主体,让民间科技力量充分迸发创新活力,加快高端技术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融合创新,改革突破。发挥直辖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高地优势,坚持在多主体融通中推进自主创新,加强“政产学研金介用”融合互动,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弘扬敢闯敢试精神,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人才技术自由流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尝试新突破,为科技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重庆高新区基础科研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度大幅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成效突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活跃度稳步提高,高质量企业群体大量涌现,高精尖产业持续升级,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业名片。

科创平台集聚度迈上新台阶。大科学装置加速落地,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汇集,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4个,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20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个、中试熟化平台5个。

科技综合贡献度实现新成就。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5.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1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90%以上。

创新创业活跃度进入新阶段。科技型企业达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瞪羚企业累计达50家以上,新增独角兽企业(含潜在)5家,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领先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品牌。

科技人才富集度取得新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的人才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引进和培育顶尖人才50名、杰出人才300名、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人才2500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万人。

创新改革声誉度展现新面貌。形成完备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成功实施一批前瞻示范引领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

表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4.9

5.5

预期性

2

财政科技支出占比(%)

12

15

预期性

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个)

0

3

预期性

4

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个)

0

4

预期性

5

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个)

272

320

预期性

6

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个)

76

100

预期性

7

新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件)

-

15

预期性

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44.5

70

预期性

9

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

5

20

预期性

10

中试熟化平台(个)

0

5

预期性

11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家)

0

2

预期性

12

孵化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92

300

预期性

13

在孵企业总数(家)

664

2500

预期性

14

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比重(%)

87.4

90

预期性

15

科技型企业数量(家)

773

2000

预期性

16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95

500

预期性

17

独角兽企业数量(家)

0

5

预期性

18

杰出人才(名)

159

300

预期性

19

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家)

22

42

预期性

20

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家)

7

20

预期性

第四节  发展布局

1.科学技术方向布局

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天科学四大科学方向,瞄准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大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高端医疗装备与创新药技术、高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1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领域

1.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研发,引进构建自主可控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开展学习推理与决策、智能语音、视听融合、多模态深度学习、基于AI的自动驾驶、边缘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

2.集成电路。开展5G/6G通信系统、人工智能、智能传感、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等应用领域的芯片设计;开展硅基功率半导体器件、GaN/SiC等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光电器件的设计及制造的技术研发;开展模拟集成电路、数模混合集成电路、AD/DA等领域的设计技术研发。开发12吋晶圆制造生产线和12吋高端特色工艺平台。推动功率半导体器件、微机电系统(MEMS)、化合物半导体、硅光工艺等多品种、小批量特殊工艺线建设。发展芯片尺寸封装(CSP)、晶圆级芯片封装(WLP)和多芯片封装(MCP)等先进封装工艺。加快印刷电路板(PCB)、衬底片、靶材、电子级化学品等原材料发展。

3.软件和信息技术。开展信创软件、通用数值计算软件、操作系统、CAD等工业软件、汽车软件、数据库、区块链、中间件等技术研发。

4.量子信息。开展量子通信核心光电器件、量子成像核心器件及系统、量子材料与器件表征成像系统等核心技术研究。

5.基因与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应用,遗传细胞与遗传育种、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生物药等技术创新,新型疫苗、抗体药物、体外诊断等研发,山地植物、山地农业、生物菌种等重大新品种创制。

6.临床医学与健康。战创治疗、心血管治疗、肿瘤诊疗与防治等技术突破,儿童医学诊疗、感染内科等优势学科建设及领域研究。

7.高端医疗装备与创新药技术。分子诊断、即时检验(POCT)、免疫诊断、生化诊断等研发应用。发展关节类骨科耗材、神经介入耗材。开发抗肿瘤药、抗感染治疗药物。

8.高端新材料。血液净化材料、生物再生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研发,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领域技术难关攻克,3D打印材料、石墨烯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9.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汽车与外界信息交互(V2X)、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汽车软件、氢能技术、高精度地图及雷达等前沿技术研发。

10.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重点研发智能医疗机器人、增材制造相关技术,探索边缘计算模块、5G模组、智能传感器等在制造业产品的加速植入,发展工业互联网。

11.深空探测。推动深空探索、轨道航天装备、飞行器综合设计及验证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研究,探索突破深空资源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制造等相关技术。

2.创新功能空间布局

以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统领,按照“科创功能协同、产业错位联动、创新空间集聚”原则,通过“基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生成”三级创新体系串联全域,加快打造“一轴三心多点”一体化创新功能格局,明确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板块功能定位,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基础设施,形成高端化、产业化、协同化发展,“科-产-城-人-文-景”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型创新园区,真正将重庆高新区打造成为让原居民最骄傲、新市民最自豪、各类人才最向往的科学城市。

专栏2  “一轴三心多点”创新功能空间布局

1.一轴:科学大道创新发展轴。北段:依托西永微电园、西永综保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等创新功能区,联动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区域,形成横向延伸的科研创新集聚区和科技创新服务带。中段:发挥含谷、金凤周边众多技术研发、孵化应用平台支撑作用,加快聚集各类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总部、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国家级产业创新基地,形成“科技研发+孵化加速+企业研发总部”全链条创新生态。南段:以石板、巴福、走马、白市驿产业带为核心,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生成,打造技术产业化高地。

2.三心:科学动力储能中心、科技活力赋能中心、科技效力释能中心。“科学动力储能中心”:以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园为核心,聚力打造高水平大学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源头创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活力创新交流区三大片区,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源头创新区储备知名高校预留区,着力引进国内外名校名所,加快高校“金角银边”合理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打造A区和B区,A区布局超瞬态实验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B区布局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实验室衍生空间。活力创新交流区布局青年创业家园、智力共享平台、产学研互动平台和技术交叉平台等,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活力赋能中心”:以“一心两翼四片区”完善中部技术创新主功能,重点打造科学公园周边科学谷、凤栖湖两翼,加快围绕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主平台;围绕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创新主平台;围绕科学谷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数字医疗、数字文创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研发创新主平台;围绕凤栖湖打造以先进制造、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主平台。“科技效力释能中心”:巴福聚焦承接新药、疫苗、中药制剂、高值耗材和高端影像设备等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大健康智能制造集群。石板大健康板块聚焦布局以精准检测为核心的IVD产业制造、以植介入为核心的微创产业制造和以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为核心的标准化设施,打造国内一流IVD集群和植介入专业集群。石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布局水冷直驱永磁电机、扁导线定子、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车载核心传感器等产品,打造国际新能源示范基地和智能网联汽车生态联盟样板基地。

3.多点:多个科技创新支撑点。继续建设重庆市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川美文创微型企业园、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创谷·梦花园、清研理工智能制造产业园、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冶赛迪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众创空间、孵化器、专业产业基地载体,以及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中远期引进集聚一批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聚焦空天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行前瞻谋划和适度超前布局,力争取得一批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支持基础研究自由探索,优化基础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引导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组建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科研人员承担国家和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作用,集中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解决科学城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专栏3  基础科学研究方向领域

1.空天科学。天体物理、物质深层次结构、宇宙演化规律、地外生态系统、高效数值处理新理论、地外星球特殊环境下构建受控密闭生态系统、地外天体环境对生物影响机理、地外生态系统能量小循环、物质循环、生态循环等研究。

2.信息科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光子与光电子、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区块链、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方向的前沿研究。

3.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现代农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组学、重大传染疾病、超级细菌、脑科学等研究。

4.物质科学。粒子物理学、暗物质探测、新的强关联量子体系、光与物质耦合系统的量子应用、轻合金、高分子及碳材料、MOFs材料、量子材料、纳米材料、信息功能材料、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方向的前沿研究。

5.数学科学。工程问题数值方法、发展方程与动力系统的数值方法、数值逼近与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软件、光学与电磁学中的数学问题、生物数学、流体动力学理论和计算、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机器学习等关键共性方法和核心算法研究。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支持本地高校加大潜力特色学科(B+以上学科)建设力度,力争一批重点优势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联合高等院校与知名机构合作共建学科带头人培养库,打造一批理论修养高、教学效果好、研究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团队。借鉴先进办学模式,围绕关键产业发展需求,联合高校、社会力量建设培养产业人才的创新型大学。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采用奖励基金、企业冠名、联合投资等形式投入博士后事业,扩大重庆高新区博士后站点规模。

布局建设科学研究中心。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建设,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产业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支持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采用重组、新建、合办科研平台等方式,建设一批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国家儿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积极推进北京大学重庆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创新资源。

专栏4  科学研究中心重点专项

1.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推进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升级赋能、更名扩编工作,发挥中科院建制化优势,高水平打造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一是面向未来科技前沿,共同谋划中科院在重庆新的原始创新布局,加快推进低重力环境模拟、长江生态环境、超精密长度基准研究等重点项目。二是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先行启动建设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谋划推动氢能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项目落地。

2.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建设“3+6+3”创新平台:“3”即重庆大学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即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系统及新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复杂煤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即电子显微镜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前沿交叉科学研究中心3个研究中心。

3.北京大学重庆科学中心。集聚北京大学科教创新资源,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学等领域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大学碳基电子学研究院、北京大学西部特色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创新平台。

4.国家儿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国家儿童临床医学中心,开展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建设临床研究医院,开展研发项目临床试验。建设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西部分院,提升科学城卫生服务水平。建设产学研联合的儿童用药和器械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儿科人工智能、大数据研发示范应用中心。

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布局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等项目,加快建设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超前谋划标志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项目,推动实现源头创新和科技瓶颈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庆市、中科院高位统筹机制,协同推进预研、建设、运行、科研等各项工作。探索国家支持、央地联合、多元投入相结合的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承担关键技术和设备预研项目,加速衍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土地、人才、平台共享等配套政策措施。力争到2025年,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争取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名单。

专栏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专项

1.超瞬态实验装置。面向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物质科学国际最前沿,以超高分辨电子显微手段为核心,以耦合超瞬态电子显微镜和超瞬态同步光源为目标,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建设超瞬态物质科学创新中心。

2.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由西南大学和重庆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建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与工程化种质创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收集保护植物、动物、微生物优质与特色资源,建设成为生物种质资源国家实验室西南分中心。

3.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通过采集100万自然人群生物样本与健康信息,着力开展基因组等多组学研究,建设自然人群健康大数据中心,为高校、院所、企业研发创新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和咨询服务,提升健康干预、早期诊断、疾病预防、新药研究能力。

4.中国宏微纳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装置。建立中国宏微纳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装置,支撑基本粒子运动转化的新时空长度观测理论、空天超距时空计量理论与方法、极端环境高精度测量与计量方法、高端装备的测量-计量一体化在线监测体系等研究。

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围绕战略大后方定位,在空天科学、生命科学等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安全需求的重大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布局,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优做强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等已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非常规油气开发、分子病理学、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金融科技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优势创新资源,积极组建重庆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稳定支持和绩效奖励机制,提档升级量子通信核心光电器件、轻金属科学与技术、超声分子影像、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个。

专栏6  实验室体系重点专项

1.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同煤集团等国内相关优质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实验室,重点引导实验室研究领域逐步向矿山智能化开发灾害控制理论与新技术、煤-岩-气开发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极端环境地下工程灾害控制等方向优化提升。

2.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直流输电技术”、格力电器公司“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空间电源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东方电气公司等国内优秀科研单位,引导实验室研究领域逐步向电力装备自然灾害防御、智能电力装备及安全防护、可再生能源电力安全利用、综合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等方向优化提升。

3.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中船集团701所、703所、705所,中物院、铁马集团、长安工业、重齿、南高齿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进一步联合国内优秀轴承企业、科研单位构建高端传动系统“产-学-研-用”体系,开展针对国家重大任务的研究,引导实验室研究领域逐步向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传动系统服役行为与控制、传动系统高性能制造、智能传动系统、新型传动前沿技术方向优化提升。

4.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整合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市高校和院所相关优势学科等方式,引导实验室研究领域逐步向战创伤全身性损害发生机制与防治,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再生、再造与康复,战创伤防护与救治装备、器材及药物研发,信息化与智能化在战创伤诊治与卫勤保障中的应用研究等方向优化提升。

5.分子病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技术与大数据平台、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平台、肿瘤血管分子影像诊断技术平台、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靶点筛选和药物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炎症免疫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中作用的机制与防控措施、肿瘤脉管新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肿瘤免疫病理诊断和免疫治疗新方法的研究与转化。

6.非常规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深层页岩气、重稠油等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瓶颈问题,开展非常规油气精准勘探、智能优化钻井、高效绿色开发和页岩气开发地质及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

7.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重庆为研究范本,创新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领域的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重庆、西南及至全国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的科技需求,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8.金融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前沿技术,开展金融科技认证和标准化服务,探索金融科技新模式、新经验,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赋能助力。

延伸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问题,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领军企业等多方参与,做大做强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布局建设重庆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相互支撑的创新链条,夯实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专栏7  交叉研究平台重点专项

1.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围绕信息科学、经济金融、先进制造、智能交通、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产业需求凝练数学问题,加强应用数学和人工智能交叉研究,推进数学与人工智能工程应用的对接融通,夯实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科技支撑。

2.重庆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探索,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瓶颈和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人工智能在国防、交通、环境治理、康养等领域的成体系规模化应用,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科学储备。

3.战创伤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开展创伤全身性损害及损伤修复机制与转化研究,建立颠覆性创伤救治理论与前沿新技术,创立灾害时效救治一体化策略,研究智能化急救装备、器材及新型药物,形成战创伤药物药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价体系。

4.脑科学创新中心。建设解读脑基础中心、康复脑转化应用中心、增强脑转化应用中心和仿生脑转化应用中心,形成“四脑”布局,并配套脑行为观察、脑标本库等基础和转化研究的辅助平台。

第二节  建设应用技术创新高地

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陆军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声光电模拟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联合申报科技部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采取批次“育建”模式,推动基因与细胞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石墨烯柔性显示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高速PCB信号完整性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药物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主体联动高校院所培育打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动重庆市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制造业创新中心、重庆大学轻金属科学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升级建设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面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对新认定企业研发机构加大资金奖补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集群围绕凤栖湖、科学谷、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4大片区,打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4类研发机构聚集区。争取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在高新区投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等。编制出台协同创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已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推行“孵化+创投”运行模式。力争到2025年,建成新型高端研发机构30个。

专栏8  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专项

1.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聚焦大数据及数字化转型相关核心技术的基础创新和应用研究,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开展颠覆性和前沿引领创新研究,重点攻克大数据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创新应用瓶颈,努力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和数字化转型创新人才聚集平台,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平台。

2.导航定位定时(PNT)检测技术创新中心。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开展导航定位定时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应国家和行业标准、规程、规范制修订;二是研制支持北斗三代导航终端检测的导航信号模拟源、导航信号采集回放、时统等装备;三是建设高精度守时系统、授时系统、外场复杂电磁环境抗干扰测试系统、多源融合导航产品检测系统、无人机综合性能检测系统等8个系统;四是创建北斗卫星导航产品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重庆应用中心。

3.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一期工程为兰苑L2-2栋楼改造装修工程,建立体外诊断(IVD)研究院和体外诊断(IVD)加速器;二期工程在金凤地块新建国际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美国CAP(美国病理学会)实验室认可标准的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将国内外最新的医学诊断产品和技术快速实现临床服务和推广。

4.重庆市模式动物公共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年生产10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大小鼠的屏障系统设施;年生产5万只普通级大中型实验动物的生产设施;斑马鱼、果蝇、家蚕等其他模式动物按需生产。具有50万只/年SPF级实验动物(包括制备转基因动物与疾病模式动物)服务创新平台;具备1万只/年普通级大中型实验动物的实验服务平台;建立获得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认证、国内CNAS认证的动物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动物生物安全二级(ABSL-2)、动物生物安全三级(ABSL-3)动物实验室和独立研究者(PI)工作室。

5.重庆工业设计中心。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打造西部首个全要素用户体验中心与渲染中心。集聚国际顶尖人才资源,建设设计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工业设计创新集群。

6.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围绕国际领先的原创纳米时栅技术,打造位移基准科学装置、纳米时栅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数控机床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创新基地以及精密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聚焦集成电路、生物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支持华润微电子、植恩药业、中国电子、光大特斯联、招商车研等有条件的龙头领军企业发挥自身研发、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上下游创新型企业,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链梳理断点、卡点环节及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制定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快“卡脖子”问题联合攻关。

第三节  构建技术转化顺畅通道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集聚区。加快融入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一核多园”功能布局,支持企业以技术引进、协同创新等方式主动链接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以金凤片区为核心,打造科技服务大厦,形成集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数据、科技咨询、人才服务、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中心。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服务机构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信息发布、成果评价、成果对接、经纪服务、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等工作,鼓励按成果转化净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奖酬金。力争到2025年,引培科技服务机构100家、技术经纪人100名

专栏9  科技服务集聚区重点专项

1.科技服务大厦。聚焦打造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以服务高成长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打造融汇新经济科研服务、智慧政务、企业成长、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交易、人才科创交流、新场景展示、财务法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辐射高地和创新要素赋能服务中心。

2.建设线上线下“一站式”科技服务超市。依托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利用重庆线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链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国内外技术转移信息平台,与中国科协、市科技局协同联动,打造科学城科技云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线下实体服务,引入和发展一批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知识产权)评估咨询公司等经纪服务中介机构,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交流展示与发布、科技成果买卖交易、技术转移项目路演、军民融合服务、成果中试产业化咨询、技术经理人培训等实体服务功能。

3.重庆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项目场地约1万㎡,主要实现技术支持服务、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培育孵化五大服务功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平台。

4.科学会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会堂,打造开放平台承载地,为不同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搭建交流对接服务平台,吸引全球科学家集聚,持续举办智博会、重庆英才大会等赛事活动,策划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重庆全球科学家高峰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建设科学城地标性建筑。

探索建设知识产权特区。加快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引进国内外优质知识产权管理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制度建立、配套管理系统搭建等服务,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加大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奖等奖项的奖励力度,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高价值专利培育实施资助,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创造积极性和企业贯标热情,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驰名商标企业。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激励,健全对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转化运用知识产权的扶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对参与知识产权质押投融资的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人给予风险补偿和贴息资助。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对参加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入池企业,按其融资比例给予资助。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庭,率先在高新区探索设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知识产权纠纷集中发生地设立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切实保护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探索与中国贸促会建立商事调解和海外维权合作机制,争取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

专栏10  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专项

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形成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升级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大数据助推科技研发效率提升。推动成渝共建中国知识产权西部运营中心,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构建知识产权促进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机制,培育高端知识产权人才,促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加快打造成果转化基地。吸引社会投资共同设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金,依托招商车研、英特尔等主体,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大数据智能化等优势行业,打造一批“场景试验场+试验室”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分析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成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生物药等重点赛道,聚焦科学城标志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智慧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需求、工业互联网等创新产业赋能应用需求,编制发布科学城技术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定期组织发布园区中试服务清单,发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潜力,整合共享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存量中试设施资源,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作。力争到2025年,建成中试熟化平台5个。

专栏11  数字化应用场景重点专项

1.智慧交通。围绕科学大道推广电子路牌、智慧灯杆、智能充电桩、智能道路荷载监测等智慧感知设备打造智慧道路,打造智慧交通、智慧管控、智慧养护、智慧便民等一批智慧道路场景示范。

2.智慧场馆。推动科学会堂智慧场馆建设,在场馆建设中应用5G、建筑信息建模(BIM)、窄带物联网(NB-IOT)、多感知融合识别、虚拟助理等企业最新技术,引入无感安检、一脸通行、人流监测、智能语音导览、全景漫游、智慧能源管控等服务,提升科学会堂智能化、可视化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3.智慧园区。依托科学谷建设数字化管理智慧园区,吸引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企业共同创新,开展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微电网、智慧安防、园区智慧物流、无人机送货等试点,鼓励在科学谷各类场景建设中优先应用园区企业创新产品,让科学谷成为园区企业智能化技术的展示平台。

4.智慧公园。围绕科学公园各分园主题谋划特色场景,在基础设施、游乐项目中植入多重体验、3D打印等新技术、新产品,为民众提供近距离接触、体验前沿科技的机会,促进“科学城”科学成果在科学公园中就地应用。

5.智慧政务。建设企业服务云平台,全面梳理企业生命周期高频事项及科技企业政策申报服务,征集政策智能申报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可视化、企业画像、产业生态分析等手段,为辖区内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与支持。

6.智慧医疗教育。支持科学城内医院、学校开放区域智慧医疗、教育应用场景;针对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聚焦院内导航、医院智慧化管理、智慧门/急诊服务场景,推广BIM、导诊机器人、电子病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针对学校推进智慧课堂、个性化教育、教育机器人、教育虚拟助手等新产品应用,形成智能化、交互式、可跟踪、全流程、覆盖全体学生的智适应教育综合解决方案。

7.智慧社区。以科学城人才公寓、重点社区为依托开展示范,在社区商业、社区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智慧社区、智慧体育等方面全面推广应用5G、广域物联网、三维实景地图、身份多维智能识别、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等技术。

第四节  完善企业创新孵化体系

建设科学城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科技中介及孵化器行业协会建立“高新创服”孵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各类孵化器管理人员、孵化服务人员提供研讨、培训与信息交流平台,利用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技术,打通“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孵化器”链条,实现对创新主体的动态监测、信息推送、资源链接,综合提升科学城内孵化器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持续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高新杯”众创大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活跃创新创业氛围,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打造专业孵化集群。制定出台孵化集群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思路,根据主导产业和孵化载体集群程度,制定实施主体、建设工期、建设内容等实施细则,有序打造大学城信息技术及文创产业、西永集成电路产业、科学谷前沿科技产业、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及含谷智能制造产业5大专业孵化集群。以引进为主、自建为辅、多主体联合共建的方式,积极招引区外知名孵化器,支持区内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引育技术转移型、技术服务型、产业链型、投融资型四类专业化孵化器,打造初创、成长、加速企业富集的产业孵化创新集群。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利用新增工业用地、其他商务设施用地、盘活存量物业和低效闲置用地等建设各类孵化器,保障孵化器建设用地指标。

专栏12  专业孵化集群重点专项

1.大学城信息技术、文创专业孵化集群。充分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围绕信息技术、文创产业,嵌入式布局创新载体,以西南信创产业基地、中关村人才与产业创新平台、大创谷·梦花园为基础,加快引进落地一批孵化器,推动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建设特色园区,打造以研发孵化、软件信息和数字文创为重点的孵化集聚区。

2.西永集成电路专业孵化集群。以西永微电园集成电路产业聚集优势为依托,培育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重庆大学微电子学院等产学研平台,通过平台孵化一批集成电路企业。用好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第一创客等专业孵化器,加速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孵化集群。

3.科学谷前沿科技专业孵化集群。以科学谷为核心,建设研发总部楼、孵化平台、中试研发楼等载体平台,以“研发+孵化”模式,打造重庆“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主要培育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数字医疗、数字文创等领域前沿科技研发孵化集群。

4.金凤生物医药专业孵化集群。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基础,围绕疫苗、抗体、重组蛋白药物、细胞免疫治疗、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产业方向,加快引进建设迪康尔乐、亦度疫苗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BENIX中试平台、MAH项目集群等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平台,以产业引入、研发孵化、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多维度打造全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创新生态圈。

5.含谷智能制造专业孵化集群。以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核心载体,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方向,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推动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高新化发展,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孵化集群。

第五节  打造科技企业成长梯队

实施科技企业补链成群计划。针对集成电路、体外诊断、软件信息、大数据等优势创新领域,构建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科技金融、小试中试等功能完备的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为产业项目。深入推进“链长制”工作机制,加强固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实施招大引强行动,精准锁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重点企业,强化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税收贡献、就业带动,绘制招商关键路径图。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园、光大人工智能基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含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凤栖湖智能制造创新基地等先进制造企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平安大健康产业园等大健康企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等高技术服务企业集聚区。

深度挖掘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信息库,针对园区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深度挖掘与分析,掌握科技型企业成长动态。实施科技企业积分制试点,探索建立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经营成长等量化积分指标体系,构建科技企业创新精准画像,开展量化激励和精准服务,为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配套定制化政策、技术、资金服务推送。定期组织科技型企业培训会,宣传企业认定程序、组织企业填报申报材料,宣传相关政策,对入库企业开展跟踪服务,完善创业辅导、项目资助、配套扶持等科技创业服务。加大科技企业引育力度,以特色楼宇、创业社区、孵化器为载体,以资金支持和优质服务为手段,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孵化、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达2000家。

加速引育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贷款贴息、研发费用后补助等政策,加快培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资助等政策优惠力度,有针对性引进细分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企业对象,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链条。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专项资金补助、研发准备金制度、创新投入视同利润考核制度等措施,综合施策,推动企业跨界融合与联合并购,打造形成一批“有块头、有品牌、有后劲”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更换、扩大办公场地及研究用地提供场地过渡,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赴全球创新高地交流学习,帮助对接欧美、日韩、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资源。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

重点扶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研究制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方案,深化企业基础摸排,颁布“独角兽系列企业”和“瞪羚企业”筛选认定标准及相关政策,搭建企业申报平台,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行遴选,定期发布瞪羚独角兽企业榜单。实施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重视“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链条衔接和培育,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开展培训,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邀请第三方智库,对商业模式、业务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进行全方面优化。对独角兽系列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专项培育政策,构建分层次、分类别企业支持政策体系,助力企业爆发式成长。力争到2025年,独角兽企业(含潜在)达5家,瞪羚企业达50家。

专栏13  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重点专项

1.实施“瞪羚”企业培育提升计划。对瞪羚企业予以银行贷款贴息支持,补贴金额为企业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总额的50%。进一步降低瞪羚企业融资难度,支持金融机构为瞪羚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对其为瞪羚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服务形成的本金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

2.实施独角兽系列企业培育计划。制定“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筛选标准,建立“潜在独角兽企业”储备库。规划打造“科学方舟”,将“潜在独角兽企业”视为“城市合伙人”,打造专业化基础设施,为独角兽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及场景测试便利环境。在监管制度上,支持独角兽企业与相关机构共同研究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政策、审慎监管方式,特别是在教育、医疗、政府精细化社会治理等领域,为独角兽企业设置“试错空间”,为推动创新发展营造自由环境。

加快引育高能级领军企业。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制定“领军企业”筛选标准及相关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服务标准规范和从业信用体系,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对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上市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不同内部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补助,鼓励企业采用买断专利、聘请技术指导、技术入股等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遴选优质高能级企业作为“城市合伙人”,针对企业优势领域,在项目合作、场景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高能级企业上市后备库,进行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板块上市“一对一帮扶”,壮大上市企业群体。力争到2025年,高能级领军企业达到10家。

专栏14  上市企业培育计划重点专项

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树立分层次、分行业管理潜力型企业理念,对纳入后备上市企业库主体,积极开展动态化、梯度化、信息化跟踪培育;推进管委会领导包联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制度,对上市工作推进进行“周协调、月通报、季调度”;搭建与沪深、科创、中小板等交易市场及券商主体的合作机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股权债权两种方式,加快企业股改上市。重点聚焦高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机遇,联合券商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库,选择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进行集中培养,对成功上市的企业和券商给予资金奖励。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业。鼓励龙头企业组织建立科技企业联合体,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持大中小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创新转化效率。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对开放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的大企业给予一定资金奖补,提高大企业研发设备使用效率,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

第六节  抢占内陆科创开放高地

加强“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联合重庆、成都市科技部门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相关机构、组织平台、知名企业、知名专家、政府官员等就全球贸易、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主题进行交流合作,加快谋划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及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核心区。力争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全球科学家高峰会、世界区域创新论坛等大型科技交流活动,支撑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交流品牌。支持区内跨国公司联合专业机构围绕主导产业举办或承办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际产业高端论坛、峰会、展会、圆桌会议等活动。对自主搭建国际企业孵化器、海外创新创业基地的创新型企业,按照实际运营经费给予一定比例政策支持。

专栏15  国际交流合作重点专项

1.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联合市科技局在智博会期间谋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大会,作为智博会重要活动之一,突出“一带一路”主题,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精英人才及团队,分享研究成果,打通合作桥梁,发布科技合作白皮书,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科技合作共赢新格局。

2.举办全球科学家高峰会。在重庆智博会期间谋划举办全球科学家峰会,作为智博会分会特邀全球顶尖科学家齐聚科学城,举办专题演讲、科学家论坛、精英专访等活动,会议期间向全球顶尖科学家团队展示西部(重庆)科学城顶尖实验室、研究机构及科研成果,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到科学城工作,汇聚世界各国科学家,碰撞思想火花。

3.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市科技局,整合全市创新资源和科技服务机构,链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国内外技术转移信息平台,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枢纽中心。与新加坡、俄罗斯、法国、德国等科研院所开展对口技术研发合作,招引高水平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科技成果展示与发布、科技成果买卖交易、技术转移项目路演、中试咨询、技术经纪人培训等服务。

4.“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科技园区,探索“一园两地”“一园多地”合作模式,重点支持重庆高新区国际健康产业谷等科技园区建设。积极链接“一带一路”沿线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高端资源,推动高端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

加快推进成渝双城协同创新。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关于西部科学城重大平台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交流,共同向国家争取重大科技平台、重大政策,探索整合资源组建国家实验室,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组建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川渝技术转移联盟,加强与成渝地区科技园区联动发展,探索“成渝总部研发+周边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在成渝地区产业园区落地转化。支持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成渝地区跨区域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合作共建异地研发中心,集聚科研人才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支持“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展开校校合作,联合发起成立成渝高校联盟,探索高校科研平台共享、导师互聘、学生共培等先行先试,开展高校“双一流”建设合作。

专栏16  成渝双城协同创新重点专项

1.打造“成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科研仪器、科技平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科技资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构建重庆基地和成都基地为主的“一平台,两基地”格局,探索建设川渝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实现成渝3万余名科技专家库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通技术需求与专家服务的对接通道,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创新。

2.协同推进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发挥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辐射带动作用,共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联动泸州、内江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资源,共建共享线上线下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集成企业需求、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专业机构、金融机构等成果转化要素资源,打造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川渝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3.联合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协同成德绵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军转民”“民参军”深度双向转化,搭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军地人才共育平台、原始创新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五大平台”,为军民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深入对接国内一流高校院士专家,开展长期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举办“重庆军民深度融合交流会”,促进成果进行产业化。

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制定科学城统筹运行机制、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共同争取上级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投向,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按照“一个品牌对外”思路,统筹推进“一核五区”联动发展,编制科学城年度建设报告,共同维护好“科学城”这块金字招牌,提升科学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重庆高新区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与永川、璧山、荣昌、垫江、梁平、黔江等兄弟单位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探索联合组织招商队伍、委托招商、互邀商贸会展等方式,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探索园区管理模式输出、异地孵化器、飞地经济等方式,与周边市级科技产业园区开展“结对子”交流合作,加快形成研发在高新区、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分工体系,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第七节  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校地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发挥科学城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出台支持大学城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的实施意见,协调推进协同发展重大改革事项。针对科学城主导产业,支持建立产业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等制度,邀请大学城内高校知名专家及团队、知名咨询机构为园区提供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绘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凝练、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等服务。探索建立高新区与大学城高等院校干部的正式交流或借调学习机制。联合市教委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将反映校地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创新平台、人才引进培育、成果就地转化、创业环境营造等指标纳入各成员单位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搭建校地资源要素融合交流平台。建设校地协同信息对接平台,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中心和交易中心,搭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平台,探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高校、院所、企业、政府四方互动对接场景。搭建线上生产要素和服务能力开放平台,为线上线下行政管理者、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提供信息交流及要素对接服务。

专栏17  重庆校友经济基地重点专项

重庆校友经济基地。支持重庆大学城多所高校联合设立重庆校友经济基地,着力打造集联合办公、会议、交流、技术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友经济示范园区,重点吸引在渝高校校友企业及以校友企业为纽带的社会企业投资入驻。全方位挖掘重庆校友资源,积极举办国内区域专场、海外专场、高校专场等校友资智回渝活动,建立校友经济发展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探索建立校友荣誉制度等举措,筑牢服务广大校友的平台后盾。

共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大力支持科学城企业与大学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人才使用评价机制高效灵活的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在渝高校、科研院所40余个校地合作项目,做到成熟一个、落地一个。加快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非常规油气开发研发创新中心、医用重离子治疗及研究装置、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科研机构落地建设。依托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学城高校院所向科学城创新主体开放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资源,提供分析、检测和认证等技术服务,持续提升科研主体创新能级。

加速人才和成果双向流动。研究出台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激励政策,构建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发展的环大学创新创业创造空间体系。联合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持续推动环校“金角银边”建设,打造产教融合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示范空间。制定高校毕业生培育计划,采取联合培养和订单班等多种形式,构建长效、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继续推动设立“社会治理型见习基地”和“科技型见习基地”,为大学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的“直达电梯”。依托高新区精准就业平台,加强高校、企业对毕业生供需情况跟踪分析,针对科学城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动高校毕业生“出了大学城、留在科学城”。

专栏18  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重点专项

1.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聚焦智能制造、设计创意、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四大产业方向,完善政府主动、大学主体、企业运营、师生参与的四方互联机制,形成重大校区、产业园区、地方街区、居民社区四区互动格局,拓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师生创业、企业创富的四创互补路径,实施规划引领、产业为本、项目驱动、政策支撑的四策互促策略,配套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氛围、创新服务等四大保障措施,打造“沙磁双创”升级版。

2.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及临床资源优势,构建政产学研资用一体化创新发展,全力打造“环重医创新生态圈”,采用“一圈多园”模式。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在高新区打造IVD研究院、IVD加速器、第三方独立检测实验室、IVD产业园“四位一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力争在高新区形成国内体外诊断研究高地形成产业集群,助力科学城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IVD科技创新国际研发中心以及享誉全球的国际IVD技术转移中心。

3.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生态圈。重点打造环重师“文化双创”生态圈,形成集文化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性服务平台,实现2.0“众创办公”向3.0“创业综合体”模式飞跃,涵盖文化创意孵化生产、文化产品互动体验、文化艺术消费、文化成果展示、智慧教育一体化产品研发、互联网消费、学生实践实训、人才培养培训目标,打造资源融合、多元服务、产业协同的全新创新创业微生态。

4.环四川美术学院创新生态圈。重点打造四川美术学院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按照“政府牵头、学院承办、部门指导”原则,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为主体,面向全市高校在读和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开放,重点发展影视动画、广告设计、服装设计、陶瓷工艺品、景观雕塑、手工皮具、纯艺术绘画(油画、国画、版画、漆画、纤维画)、摄影摄像、新媒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文化创意类产业,巩固打造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团队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特色创业园区。

5.环重庆科技学院创新生态圈。结合重科院学科优势和高新区新兴产业布局,坚持“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重点孵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能终端、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战略性新兴科技企业,培育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形成石油、冶金、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集聚。力争经过5年时间,打造一个应用型科创基地、建设一片文创街区、构建一条创业孵化生态链,形成一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建成“三位一体”环重庆科技学院创新生态圈。

第八节  夯实科技创新要素基底

构筑“塔式”科技人才体系。招引培育“塔尖”人才,落实“金凤凰”人才政策,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实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金凤凰”人才品牌。用好重庆英才计划、海智工作站等平台载体,搭建候鸟工作站、海外人才基地、海外孵化器等引才平台,聚集创新人才。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以“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壮大夯实“塔基”人才,完善青年人才“塔基”政策,聚焦引培成长型青年人才、大学生优秀储备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采用举荐等方式选拔,将入选人才纳入储备库。实施“重庆工匠”培育计划,以培训补贴、项目补贴等方式加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技术管理人才培养,逐步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评价机制、创新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和培育顶尖人才50名、杰出人才300名、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人才2500名。

专栏19  “塔式”科技人才重点专项

1.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绘制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地图,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更好延揽全球顶尖人才,引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收录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尤其是川渝籍科学家、“高被引”科学家以及符合高新区重大科学方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与优秀人才建立联系,了解掌握人才的出生地(籍贯)、毕业院校、工作单位、专业领域、研究动态、研究需求及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情况等信息,逐步绘制形成信息准确丰富、渠道畅通便捷的“人才地图”,并提供人才信息搜索、引进、评估、专家评审、数据统计等专业化综合数据服务,建立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实现精准引才、高效引才。

2.探索拔尖人才培育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以高校为核心,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储备人才梯队,更好服务科学城未来建设发展。鼓励重点大学探索跨学科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实验班或试点班,培育具有复合交叉学科背景的前沿硬科技拔尖人才。鼓励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高校围绕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生命科学英才班、生命医学药学实验班等,制定靶向性培养方案,探索精英式育人模式。尝试国际拔尖人才专项合作,拓展国际化联合培养渠道,支持“预备拔尖人才”以个人或团体形式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或国内外各项竞赛活动,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3.集聚高素质、高技能基础型人才。重点围绕集成电路设计、汽车电子、5G、人工智能、AR/VR、云计算、功率半导体、医疗影像等关键细分产业领域,制定关键领域紧缺硕博人才目录与具体引才标准指标体系,集聚一批高技能人才,并加快完善针对人才及科技机构的专项扶持办法。制定重庆高新区组团招聘与定向培养人才集聚办法,配套设立专项引才资金,组织企业组团到北京、深圳、杭州等产业发达地区招聘高技能硕博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和国内一流高校院所签订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增强人才引培效果。

4.培育基石人物、技术经理人等中介人才。利用基石人物、技术经理人等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快招引一批管理能力突出、在海外跨国公司和知名科研机构中曾担任中高级职务管理人才、专业从事园区运营的机构和专业化人才,提升园区创新创业服务质量。采取自主培养和委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批懂技术、懂专利、懂法务、懂投资、懂谈判的复合型、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催生更多高价值专利技术成果在渝落地。支持天使投资人发挥人脉、资本、企业渠道等优势,客串技术经理人角色,串联科技发明、成果转化应用各环节,向基石人物转型跃迁。

完善全方位人才服务机制。持续推进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科学城园区建设,打造集政府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源产业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才绩效奖,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开发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项目。瞄准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创造条件为科技服务人才提供培训学习机会,造就一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产业服务意识和科技业务管理能力强的专业团队。支持开展科学家、企业家“双尊双聚”计划,鼓励世界知名高校在高新区内设立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创业联盟等组织,持续举办学术论坛、创业沙龙、欧美同学交流会等活动,加速营造富有科学素养、商业气质的优秀人才氛围。强化人才服务保障,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优质医院,制定优秀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政策,提供“上管老、下管小”全时段精准服务。

构建服务科技企业的全链条金融体系。建立以创投资本为主的股权融资体系,扩大种子基金规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创业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整合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资源,设立十亿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百亿级的产业投资基金。建立科创企业孵化池,不定期举行路演推介,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持续吸引国内外优秀资本。构建以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为主的债权融资体系,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精准扶持政策工具,鼓励商业银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配合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加速投贷联动、股债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模式落地高新区,持续更新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各类金融创新产品。争取相关市级部门支持,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试点,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等创新融资工具。

打造创投基金小镇和科技金融街区。抢抓注册制机遇,以金凤金融中心为核心载体,加快聚集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建设创投基金小镇。探索自贸区、自创区、基金小镇政策叠加突破,先行先试国家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等试点。围绕金融机构资金募集、项目投资、证券发行等方面需求,吸引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提供商在基金小镇内设立分中心、办事处。完善落户奖励、财政补贴、房租减免等配套政策,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类机构落地,打造科技金融街。举办基金论坛、创投峰会等活动,持续扩大金凤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专栏20  股权融资体系重点专项

1.天使创投服务中心。加快制定天使投资激励、投资损失冲销、天使投资个人或机构常驻落户奖励等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引入10-15家天使投资机构。积极牵头组织成立天使俱乐部、天使投资联盟等组织,定期举办天使投资与创业者对接会。

2.构建创投孵化延伸区。搭建“一平台、三体系、三支撑”的服务架构,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信息平台,设立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本退出三类服务体系,搭建金融服务机构、综合信用数据库、线上线下活动三大支撑,强化创投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服务能力。

3.设立上市辅导区。开设上市绿色通道,为境内外有意向注册在重庆高新区的准上市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联合知名证券公司、上市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上市辅导工作。搭建覆盖上市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吸引投研、保荐、做市、资管等挂牌服务机构入驻。搭建与中国证监会、相关主管部门、区域四板市场及境内外主流交易所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快企业股改和上市挂牌步伐。

第九节  塑造改革创新良好氛围

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在竞争择优基础上鼓励自由探索,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任务实行“揭榜挂帅”“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组织管理方式,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探索“悬赏制”“赛马制”等任务管理方式,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探索实施科研院所区别于一般事业单位激励政策试点、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试点等改革举措,赋予科学家技术路线、经费使用、人才配置等主导权,以创新绩效为导向推进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专栏21  “揭榜挂帅”重点专项

发布重庆高新区“揭榜挂帅”需求榜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四大主导产业的关键细分领域,结合高新区“卡脖子”技术及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需求,面向市内外发布“揭榜挂帅”需求榜单。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及项目带头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引导高校、科研院所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解决产业链断点、堵点和痛点问题。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以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试点单位,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鼓励试点单位按照权利与责任对等、贡献与回报匹配的原则,通过共有、协议约定等方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实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扩大科技成果自主权,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方面开展充分探索实践。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快建设科学大道、科学谷、科学会堂等标志性建筑,高水平建设若干科学图书馆、特色人文社科图书馆和现代化科技馆,推行数字化场馆建设,打造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学习服务平台。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业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加强各类媒体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生动报道一批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深入挖掘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树立一批科技创新典型人物,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持续推进大众科普教育。建立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动“科创中国”相关工作。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加快推动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等重大科普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市级科普基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普基地,高质量打造科普展示和体验场地。聚焦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策划举办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节,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放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常态化公益科普服务。支持科普研发创作,丰富科普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建立科普公益宣传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科普网站等新媒体宣传方式,提高科普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核心目标,把科技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统筹推动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地,协调解决科技创新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与各成员单位部门加强工作联动,争取一批综合性、突破性、跨界性创新试点政策和创新资源倾斜。牢牢树立“大科技”思想,扩大科技工作统筹的范围和力度,形成各相关职能部门目标一致、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的科技工作新格局,用“众创”的方式解决科技工作难题。引入“智库”和“外脑”,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机制,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第二节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谋划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充分发挥重大科创项目对强化科技力量、提升产业质量、壮大产业规模及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作用,切实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实现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持续加强项目策划,巩固“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滚动发展良好态势,策划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符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好项目、大项目。

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利用智慧政务科技手段,建立更加精准的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机制,提升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以节约集约的思维强化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配合有关部门积极解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征地、拆迁、环保、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治安、消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推动提高规划、用地、环评等环节审批效率,建立重点科技项目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和全过程服务制度。

第三节  完善各类要素保障

争取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市级财政支持,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向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倾斜,集中财力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难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企业申请国家、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及市重大科技工程。

加强政策及知识产权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重庆市现有各项科技政策法规,积极探索制定新的科技专项和配套措施,推动成渝跨区域融通创新发展。完善研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环节创新政策衔接配套,推进科技、产业、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各类政策综合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援助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促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争取在全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中,对重庆高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倾斜,优先安排高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用地,优先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加强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联动,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厂房,试行M0(新型产业用地)+M1混改模式,探索工业区块线管理,加强产业监管,确保有限土地空间用于实体经济。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联动推进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对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空间布局、产业规划、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重大事项进行统一研究决策。强化责任落实,制定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将规划的目标任务与年度计划有效对接,强化年度计划的逐年实施和五年发展规划的滚动编制,促进规划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部署地平稳推进。

科学制定监督考评制度明确规划实施的监督考评体系,制定内部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向社会公开发布评估结果。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效果,按照各部门意见对规划的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与适时修订,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加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衔接。建立科技创新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绩效评估。

附件下载: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

热点解读: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