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重庆高新区2021年第19次管委会办公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1年8月2日
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庆聚焦国家区域开放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不断拓展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时期。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战略部署,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对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意义重大。
开放通道建设逐步完善。大力推进东西南北开放通道体系建设,内通外连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西部槽谷“毛细血管”逐步疏通。积极融入全市铁公水空四式联动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建有“2货1客”3条铁路线和1处货运站,快速推进与团结村、果园港等物流枢纽紧密联系。加速扩张对外通道,推进“五区”交通网络有效衔接,科学大道等6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学城复线隧道、金凤隧道、土主隧道等工程加快推进,华岩隧道西延伸段等11个交通项目通车运行。持续完善城市路网,道路里程达577.9km,轨道交通加速建设。
开放载体能级不断提升。推动各类开放载体提档升级、协同发力,开放载体规模不断聚合。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西永片区自挂牌以来,贡献了重庆近8%的工业产值、44%的进出口值和全球25%的笔记本电脑产量,累计利用外资达12亿美元,新增企业达929家。西永综保区2020年外贸进出口值突破28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4%,总量占全市的45%,2020年外贸进出口值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4位。
内陆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贸易新业态不断涌现,外向型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货物贸易不断增量,大力发展进口汽车和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保税文化贸易、全球维修、保税检测等新业态培育成效显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智能产业“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引进来”和“走出去”量质齐升,积极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领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持续引进中国电子重庆信创产业示范基地、平安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100亿级项目,落户华为、滴滴、小米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
国际交流合作打开新局面。推进国际优质资源聚集,国际合作机制不断丰富,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拓展国际市场布局。与多个世界500强企业签约长期合作协议,搭建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国际项目路演交流活动,加速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进博会等国际大型展会,2020年智博会上签约重大项目涉及投资额超1000亿元。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医疗、人文、旅游交流活动,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
开放发展环境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区域开放度逐渐提升。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府服务”加速推进,“科学政务”取得突破。率先启动多项科技创新改革试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消除。自贸区西永片区持续推进网上行政审批改革,实施“四自一简”措施,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在全国首推“3C免办”监管模式。西永综保区全国增值税一般纳税资格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等多个试点取得成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放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逐步调整,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高新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面临的重大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进重庆高新区乘势而上、全面开放。
1.优势和机遇
“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持续建设,有利于推动重庆高新区加快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有利于重庆高新区加强与沿线国家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园、科技产业园等,打造辐射亚欧大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有利于推动重庆高新区南向西向开放,强化创新资源双向流动,推动重庆高新区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拥有传播科学思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技成果等功能的国际交往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有利于推动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助推重庆高新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国家战略大后方比较优势,强化重庆高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大力吸引和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将重庆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引领创新前沿的高新区、储备战略资源的大后方、扩大开放创新的新枢纽、协同创新改革的新样板。
全球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有利于推动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成为重庆创新驱动新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各领域,全球科技、场景、产业变革同步推进,将深刻改变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利用“一带一路”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跨国研发和创新合作便利化,突出制造业和互联网协同创新,有利于倒逼重庆高新区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与国际市场对接、与国家战略契合、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催生新业态、创新新模式、发展新产业、拓展新市场,成为重庆创新驱动新引擎。
重庆主城都市区不断扩容提质,有利于推动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成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主战场。主城都市区围绕强核提能级,大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带动整个重庆高质量发展。重庆高新区作为重庆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将加快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建成重庆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带动主城都市区提升内陆开放能级,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新支撑”。
“举全市之力,举全市之智”深入推进,有利于推动重庆高新区加快建成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重庆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谋划,突显科学主题,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将助推重庆高新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聚焦高质量,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实现新变革,建成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2.问题和挑战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持续累积,对“升能级”“提质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带来较大压力。当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逆全球化”、产业链区域化、发展问题政治化问题和倾向日益突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失稳下滑,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低成本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放缓,重庆高新区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区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对“聚要素”“建平台”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来较大阻力。当前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大城市在争项目、争投资、争资源等情况日趋激烈,产业同构、产能过剩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重庆高新区在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过程中,聚创新要素、育高端人才、筑科创平台、提创业氛围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开放基础承载能力不强,对“促增长”“添动能”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重庆高新区所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总部、高水平科研机构、国际化交往平台等,与国外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全市乃至全国产业链中的决策控制力和资源配置能力。重庆高新区亟需进一步增强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外向度较高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和对外交往平台,提高外向型经济整体水平。
开放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对“强职能”“促效率”推进内陆开放高地新支撑建设带来较大障碍。重庆高新区利用外资制约因素增多,对外投资仍面临一定程度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的约束,亟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经济治理能力,扩大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领域对外开放,突破人员自由通关、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产业合作等方面限制,加快建设陆港经济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展示窗口。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战略导向,以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为发展重点,以开放新格局、内陆开放新引擎、创新创业新高地、开放型经济新样板、开放通道枢纽、开放国际化城市为关键支撑,围绕“高”和“新”两大核心,牢牢把握“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发展定位,打造国际化科创新城。
——战略引领、辐射带动。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注重协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更好发挥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以高新技术引领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除扩大开放的各种藩篱,以问题为导向,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以开放引领开发、倒逼改革、促进发展。开放是最大的改革,在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努力先行先试,推动重庆高新区在全面开放、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前列。
——内外统筹、陆海联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围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强化国际互联互通、协作联动,强化陆海联动,深化拓展南向、西向开放,巩固提升东向、北向开放,推动科技、人才、产业各类开放要素协调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壮大发展开放型市场主体,让企业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蓬勃发展更有作为。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
——打造国际化科创新城。聚焦科技主题,重点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等,集聚国际化人才,拓展合作领域,建设具有国际合作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加快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完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信息基础环境,提高重庆高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国际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重庆高新区开放平台优势,拓宽国际优质资本和经验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渠道,丰富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打造国际化现代城市“新样板”。
到2025年,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支点。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统筹“五区联动”协同发展,引领“一区两群”对外开放,推动成渝开放迈向新台阶。建成内陆开放新引擎,出海出境对外开放通道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开放载体发展潜能不断提升,高能级现代物流枢纽辐射能力逐步加强,开放载体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多元开放国际化城市和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更加突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明显提升,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争取到2025年,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基本形成,进出口总额达3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5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0亿美元,“走出去”对外投资企业数达12个,“引进来”外资企业数达200个,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到1500亿元。
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开放环境达到国际一流,对国际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大幅增强,国际交往能力显著提升,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支点功能全面彰显,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成为全市及中西部内陆开放新引擎。
表2-1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指标体系表
序号 |
指标 |
2020 |
2025 |
指标属性 |
1 |
轨道通车里程(公里) |
11 |
17 |
预期性 |
2 |
道路网密度(km/km2) |
3.7 |
7 |
预期性 |
3 |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
2900 |
3700 |
预期性 |
4 |
服务贸易总额(亿美元) |
9.26 |
20 |
预期性 |
5 |
外贸进出口企业数(家) |
206 |
300 |
预期性 |
6 |
对外投资企业数(家) |
8 |
12 |
预期性 |
7 |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
0.13 |
1 |
预期性 |
8 |
外资企业数(家) |
80 |
200 |
预期性 |
9 |
世界500强企业或项目数(家) |
23 |
50 |
预期性 |
10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7.76] |
[45] |
预期性 |
11 |
举办国际大型展会次数(次) |
0 |
1 |
预期性 |
12 |
组织参加国际大型展会次数(次) |
2 |
5 |
预期性 |
13 |
出口退税时间(工作日) |
4 |
3 |
预期性 |
14 |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亿元) |
1034 |
1500 |
预期性 |
15 |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亿美元) |
0.16 |
1 |
预期性 |
备注:1.带[ ]为五年累计数;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交流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建设,加强与四川对接联动,整合周边高端资源要素,着力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先行区,坚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全力打造重庆高新区发展升级版。
加快推动科技共治。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化推进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双城联动”以及北碚-绵阳“绵碚计划”等,共同探索推进建立成渝地区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共用机制、“金凤凰”政策与“金熊猫”政策互认、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联合发布成渝城市机会清单等合作事宜,共同向国家争取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加快推动产业共谋。统一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构建“方向明确、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核心区研发、各片区转化”的产业协作模式,核心区依托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建设,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各片区承接核心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各片区落地。在1198平方公里范围内择优选址建立“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立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合作基金。
加快推动交通互联。加大跨区域高铁、轨道、隧道、道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推进渝昆高铁沙坪坝至江津段、轨道27、15、7、17、5号线、白市驿隧道、金凤隧道以及金曾路南延伸段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强与市交通局及市道路运输中心对接,以市道路运输中心牵头开展的公交同城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推动科学城范围公交一体化发展。
推动重庆高新区与两江新区、璧山高新区等产业园区产业及创新合作,加快形成研发在高新区、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分工体系,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建立完善“一区两群”产业园区合作机制,与黔江等区县打造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飞地园区”。强化综保区、自贸区等开放载体功能,打造“一区两群”对外开放的集散门户,强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集聚,打造全市高端服务资源集聚地,推动重庆高新区与周边区县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
共同打造高水平陆港经济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落实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联动成都高新区,加快汽摩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对外开放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技术在物流枢纽、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内应用。巩固提升现代物流业、高端商贸业,加速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升通道利用效率,借力“中欧班列(成渝)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陆港经济区。
共同推动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依托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两地优势产业资源,加快拓展开放载体,强化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瞄准智能终端、大健康等领域,共同成链化、集群化引进优势企业,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谋划1-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力度,瞄准全球全国500强企业、上市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和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外向度高的优强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和分配,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先行区。
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合力推进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重庆和成都高新区为核心,以周边园区为节点,打造“一廊联动、两核驱动、多点支撑”体系,共同向国家争取重大科技平台、重大政策支持,探索整合资源组建国家实验室。探索“成渝总部研发+周边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在成渝地区产业园区落地转化。支持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成渝地区跨区域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合作共建异地研发中心,集聚科研人才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研设备、检验检测、成果转换等科创服务共享共用,探索跨区域创新资源共通共享模式,共建成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逐步优化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国际品牌效应,加快完善国际化服务体系,带动重庆高新区更多的装备、技术、服务、产品走出去,形成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国际合作走深走实。积极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推进跨境贸易全链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科技园区合作,探索“一园两地”“一园多地”合作模式,谋划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策划组织“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全球科学家高峰会、数字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独角兽企业峰会等,提升重庆高新区的国际影响力。
提升与东盟合作水平。以重庆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纽带,推动重庆高新区与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依托(西永微电园)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首批示范园区,不断延伸国际互联网经济发展内涵,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调动各方资源、集聚各种要素、破解发展瓶颈,增强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促进重庆高新区与东南亚、中亚、南亚等区域互联网经贸往来与合作,构建互联网合作开发开放新格局。
加快链接全球资源。积极融入中日韩“小循环”,加强与日韩产业园对接沟通,深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环保节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日韩发达产业项目合作。积极培育新兴开放市场,加强与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的市场主体、平台合作,推进市场、产业、项目有效对接,构建互利合作格局。积极对接全球顶尖科技园区,加强国际科技园区交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合作、技术转移转化合作、人才交流培养等合作项目。
联动重点城市群发展。加大与关中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在通道建设、运营平台、优势产能、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合作,把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贸优势、发展优势。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产业园、科技园的交流合作,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合作互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交流,建立东西对接协作机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联动广州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张江科学城,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共同体和转移转化体系。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区、经济区、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互动,促进渝港澳资源要素、创新要素互通交流。
以开放平台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升载体能级为导向,以完善开放载体运行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开放载体在内陆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增强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要素集聚功能和商品集散能力。
构建“4+X”开放载体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全市“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国际交往中心四大龙头开放平台载体,积极培育壮大一批产业、科技、人才等重点平台,推动新平台有新发展、老平台有新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新型产业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西永综合保税区立足通关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服务贸易四大主要功能,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建成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国际交往中心以科技、体育、教育、人文为交往元素,全面加强国际交往,增强国际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经济外向度、国际知名度、国际参与度协同提高、良性互促。
完善开放载体运行机制。建立重庆高新区开放载体协同联动机制,加强高新区内开放载体协同合作,因地制宜发挥开放载体辐射作用,实现高新区内各类开放载体相互补位、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培育引进高层次国际化市场主体,完善产业转移对接机制,激励开放载体分工合作,促进载体间产业链内聚延伸与耦合发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其他平台联动,协同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创新要素跨平台流动机制,促进开放载体联动创新和群体性突破。
专栏4-1 开放载体重点工程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谋划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电子重庆信创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声光电国家先进感知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载体。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服务超市和西部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引进和培育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形成一体化全链式的科技服务体系。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自由便利,加快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大力推进“照后减证”,推动“非禁即入”全面落实。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探索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 西永综合保税区。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拓展贸易新领域,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优化贸易多元支撑结构,逐步提升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占比,统筹做大对外贸易进出口值。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综合保税区功能拓展为契机,全面推进五大中心建设。 国际交往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把科学会堂打造成为举办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重要场所。加强体育交流合作,开展大学城体育场馆的综合提升工程,建设1-2个符合国际赛事规格的场馆,提升承办大型国际综合型赛事和专项赛事的能力。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鼓励重庆高新区高校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区内留学。 |
创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探索实施更为便利的货物进出境管理措施,持续优化货物通关监管模式。积极争取扩大暂时进出境货物品类范围,支持用于旅游、教育、医疗等跨境服务贸易的运输工具和科教文卫专业设备等暂时进出境,延长单证册有效期。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推进政策制度创新,实现跨境资金、货物、数据、人才等要素流动自由便利。
推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庆高新区企业与新加坡开展金融合作,辐射带动西部省区企业跨境融资,加快探索双方要素市场联通试点促进实体产业发展,深化落实国际陆海贸易便利化多方协作机制。依托西永微电园中新首批示范园,加快建立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点合作示范区。加强智能制造、健康养老、跨境电商等合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及互动交流,实现中新企业在协同设计、联合研发、数据处理、远程检测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优化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推动西永综合保税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贸易、投资和服务等政策优势,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提升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整体水平,打造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促进销售、结算、物流、检测、维修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继续推进区内企业委内加工业务发展。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与重庆高新区产业结构相配套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开展进口整车保税存储和文化艺术品保税存储、展示交易。加强智慧综保区建设,推广自动化通关作业装备和智能化查验管理系统,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智能货物集散中心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优化保税仓储功能,提升物流、仓储、通关服务能力。
聚焦科学主题“铸魂”,坚持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全创新链对接融通,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研究体系和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筑牢创新基础,强化创新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合作示范效应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打造开放合作新优势。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加快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完善科学设施,加快布局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大科学装置,打造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研究方向密切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集聚科研机构,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优势科教创新资源,集聚一批一流高等院校和高端科研院所,整合全市高校院所、院士专家等科研力量,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突破医工交叉、前沿学科交叉、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生物制造与人工智能交叉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到2025年,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及建成2个,储备8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5个。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以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转移、产业链打造、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为发展重点,引进培育专业孵化器,建设科技服务大厦,形成集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专业化科技服务中心。围绕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前沿科技、生物医药、文创等重点产业,建设创新研发、产业服务等平台,打造产业孵化集群。围绕5G、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具有场景试验功能的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评估、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支持科技交易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到2025年,重庆高新区检验检测机构集聚200家,培育集聚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00家,创新孵化载体数量达到40家,累计在孵企业总数达到4000家。
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依托“高新金服”平台,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引进创业风投机构,引导银行信贷、保险资金发挥科技支持作用。设立科技专项资金,统筹用于重庆高新区内各类科创项目扶持、产业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科创服务平台建设等。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创新股权投资等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科技企业,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初创型企业等。到2025年,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达到42家,股权投资机构20家,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
专栏5-1 夯实协同创新基础重点工程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布局重庆大学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优做强;创建非常规油气开发、山地城镇安全与智能化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重庆大学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院等研究平台。 强化科创服务支撑:重庆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服务、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人才引进培训等三大平台,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智能终端、传感器、5G信息网络等重点领域芯片设计,积极布局开发高端通用芯片、人工智能芯片、超高清视频芯片、卫星导航芯片等,加快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联合微电子重庆市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建设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龙头型企业、行业协会牵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重庆市模式动物公共创新服务中心,布局实验动物生产设施、动物实验服务平台、动物实验室和独立研究者工作室等科创服务平台,强化医药研发服务支撑;线上线下“一站式”科技服务超市,依托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利用重庆“易智网”平台,引进和发展一批经济服务中介机构,打造科学城科技云服务平台,同时开展线下实体服务,强化科技成果交流展示、买卖交易、产业化咨询、技术经理人培训等功能。 强化科创金融支撑:建设创投基金小镇,打造低密度生态型写字楼群及基金路演大厅、投资人俱乐部等综合配套和服务设施,集聚股权投资机构;建设科技金融街,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类机构落地设立法人及分支机构,营造科技金融业氛围。 |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支持高校加大潜力特色学科(B+以上学科)建设力度,力争一批重点优势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借鉴先进办学模式,联合高校、社会力量围绕关键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建设培养产业人才的创新型大学。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社会资金采用设立奖励基金、企业冠名、联合投资等形式投入博士后事业,扩大重庆高新区博士后站点规模。推动重庆高新区高校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及高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联合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持续推动环校“金角银边”建设,打造产教融合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示范空间。支持高校联合建立众创联盟,增强研发集聚效能,围绕高校布局一批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引入市场化孵化机构和创新载体,推动高校创新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持续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高新杯”众创大赛、重庆国际创投大会等重大赛事、活动,集中展示科创成果、广泛融合科创资源,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推动大学城-科学城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产业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等制度,邀请大学城内高校知名专家及团队为园区提供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绘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服务。搭建校地资源要素融合交流平台,依托大创谷·梦花园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中心和交易中心,探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高校、院所、企业、政府四方互动对接场景。鼓励大学城高校院所向科学城创新主体开放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资源,提供分析、检测和认证等技术服务,持续提升科研主体创新能级。
全面落实“一区两群”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与两江新区、重庆经开区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增强协同发展能力。积极融入“1+3”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圈,发挥重庆高新区核心带动作用,联动永川、荣昌、璧山等国家级高新区,通过结对联合、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建园区等方式,形成“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开展科技创新对口帮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区县共建共享。开展产业创新平台政企合作,围绕汽摩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支持科技型企业采用企业自建或政府共建模式在重庆高新区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成果精准对接、高效转化,助力重庆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聚焦重庆高新区发展能级和国际化水平提升,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扩大开放,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外贸综合效益,促进高质量外资聚集,推动“走出去”健康发展,加快国内外人才培育,增强开放活力与辐射能级,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样板。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放发展。突出集成电路、5G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导性作用,推动信息产业、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终端销售等上下游环节协同发展。加强与上海、无锡、北京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先地区合作,重点布局“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创新基地。围绕基础性软件、新兴软件、新型网络化设备、工业自动化产品等软件信息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领域,与成都、重庆两江新区采取抱团式、差异化发展方式,加快打造中西部最具潜力的软件信息产业基地。围绕5G智能终端、人工智能产业,积极融入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多方位、多领域、多区域的战略合作,打造全市在线新经济先行区,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专栏6-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放发展重点工程
打造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基地。依托联合微电子8吋特色工艺中试线等服务平台,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聚发展,补齐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短板。加快建设西永集成电路领域专业孵化集群,培育发展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孵化平台。加快推进华润微电子12吋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重庆12吋高端特色工艺平台等重点项目的上下游产业在区内汇聚发展。 建设西部软件名园。吸引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上市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落户重庆高新区,支持国内外软件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和大数据服务龙头企业在重庆高新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交付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等,支持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支持英特尔、华为、浪潮等本地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开展强强合作。 打造全市在线新经济先行区。围绕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直播经济、无接触配送、在线文娱等重点领域,建立引进一批潜力企业和重点扶持企业的名单,全面加强与阿里、腾讯、美团、京东、抖音等头部平台企业合作。选择重点园区、基地、载体和主体,定期滚动发布5G、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一批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创新应用。构建重庆高新区“智慧大脑”,实现公共数据汇聚,推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开放应用。 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引进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核心基础领域优质企业。支持华为鲲鹏、光大特斯联、英特尔FPGA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引进阿里健康等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医疗与健康服务产业开放融合发展。 |
推动先进制造业开放发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链群完善、生态完备、特色明显、发展质量效益高的先进制造产业带。依托现有汽摩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龙头项目和技术,以共建飞地园区形式加快承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零部件企业落地需求,构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围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强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关键成熟技术,打造智能制造装备聚集区。围绕轻量化镁铝、生物医用、3D打印、半导体等新兴材料产业,加强与日本、欧洲、韩国等材料产业领跑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引进开发布局碳纤维、石墨烯、纳米纤维等前沿新材料,构建新材料产业园区。
专栏6-2 先进制造业开放发展重点工程
构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引入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整车技术,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加快汽车电子关键零部件配套,建设国家级电子研究院。打造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高端摩托车、智慧农机综合生产基地、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全球总部。 打造智能制造装备聚集区。加快布局工业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积极引进发那科、ABB、住友、安川等国际龙头企业以及埃斯顿、绿的谐波、埃夫特等国内优质企业。紧抓服务机器人下游产品应用市场,大力引进科沃斯、小米、石头等工具型、教育型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增材制造设备领域科技研发实力强、增长潜力大的重点企业,组建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构建新材料产业园区。加快硅片、电子气体、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投资布局,积极引进中微半导体、康强电子、全瑞泓等半导体材料企业,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加快引入强生、史赛克、百特等国内外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龙头企业,推动与威高集团、新华医疗、鱼跃医疗等国内企业合作。加快发展聚合物、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等3D打印材料,引进Arcam、Solvy、中国铝业等优质企业,建设本地3D打印产业园。加快与常州、无锡、南京等地企业、园区,推进石墨烯等纳米级新材料产业合作。 |
推动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大力推动健身康体、国际医疗、智慧医疗、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开放发展,增强境内外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健康服务聚集区。瞄准北京、深圳、上海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国领先地区,优先引入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抗体医药等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的重点科研院所、标准化技术组织、医疗服务机构平台以及优质项目落户,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积极对接国内外一流康复疗养机构和领军企业,引进专业健康服务机构开发健康养生、康复疗养、养老服务、健康旅游等类型项目。围绕高值耗材、IVO、医疗设备等医疗器械领域,加强与重医、第三军医大和国内外创新机构合作,完善拓展大健康产业链。联合四川等地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打造大健康产业“研发+制造”全过程链条,共建川渝地区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专栏6-3 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重点工程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优先引进“自由技术平台+临床试验药物”一体化双抗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巨头及具有欧美资质认证的大型生物药CDMO企业,构建抗体产业生态圈。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形成联动,引入新型民营企业中多联多价和新型疫苗产品的生产基地项目,打造西南疫苗产业新高地。 打造川渝地区大健康产业生态圈。联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医学高校,开展校地协作和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川渝两地共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临床试验中心、创新药物及医疗技术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国际人才培育基地。 拓展大健康产业链。推动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以及博奥生物、精准生物等区内医院、院校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搭建精准医疗领域联合实验室。依托赛诺药业、植恩药业产业基地、重庆生命科技产业园等机构,建设精准生物医药、大分子药物、体外诊断试剂三大公共服务平台。 |
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开放发展。加快推动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数字文创、商务商贸、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开放发展,打造为中国西部高技术服务新高地。突出国家级检验检测基地品牌开放发展,推动检验检测在服务地区、服务领域、终端市场上不断拓展产业链和供应链。围绕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研发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科技研发服务市场主体,提升金凤、西永等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打造科技研发服务开放型高地。围绕总部经济、会展服务等商务领域,培育西部特色会展品牌,打造高技术服务品牌集聚区。
专栏6-4 高技术服务业开放发展重点工程
拓展检验检测产业链群。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检测、智能装备检测、其他工业品(消费品)及贸易品检测等领域,加强与上海、北京、深圳等检验检测成熟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引进瑞士通用公证行、天祥检验等国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对接国内已经上市的检验检测企业在重庆高新区设立中西部分支总部或新型实验室,加强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旗下质验认定的国家级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申请国际检验检测资质认定。 打造科技研发服务开放型高地。重点聚焦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积极完善政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完备的研发创新链,加快布局一批高能级的研发机构、研发中心、研发孵化企业。 打造西部特色会展品牌。吸引国内外一流展览公司、招展商、组展商、会展配套服务企在重庆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主动承接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展会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会议,积极争取“西洽会”等本市大型展会在重庆高新区设立联展或分展,吸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型展会在区内举办西南地区巡展。 打造高技术服务品牌集聚区。依托大学城,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联动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进重庆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策划以大学知识经济圈、高新研发园和科创服务园为载体的重点项目,打造高技术服务核心功能区。 |
推动一般贸易提质扩容。扩大一般贸易规模,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品牌产品出口。增强外贸出口竞争力,支持外贸企业原始创新,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快构建海外自主营销和服务体系。进一步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降低出口产品内销成本,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大力实施扩大进口战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鼓励传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设备进口。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加工贸易在重庆高新区对外贸易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设国家级加工贸易示范区,大力发展吸引外资、鼓励民资、政府支持的互补性加工贸易经济,促进区内加工贸易产业放量增长。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加工贸易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联网+、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项目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大加工贸易企业政策支持,提升金融支持力度。
专栏6-5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从单纯的委托加工向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方式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保持企业发展活力。 提升整体制造水平。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制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劳动性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化。鼓励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医疗设备等辐射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发展。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内保外贷等方式为加工贸易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融资支持。 |
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监管制度、服务功能、交易模式,培育建设一批进口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平台、交易平台和展示平台,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协同推进全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发展通关、物流供应链及金融创新等服务。加强与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合作,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生产企业出口代办退税。积极争取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加快进出口货物报关、保险、仓储、国际运输、装箱分拨、金融结算等业务创新。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着力发展金融、技术贸易、文化旅 游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数字贸易、与保税相关的研发检测 维修服务、专业服务、医疗大健康等新兴领域。推动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打造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发展以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设计等数字内容为主的服务贸易,加快创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强体育、餐饮、娱乐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各企业平台立足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的服务贸易。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新合作等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和载体功能,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高端服务业联动发展。推动服务贸易交易模式创新,积极鼓励技术贸易、通信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发展,着力扩大跨境交付服务贸易规模。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打造新型服务贸易促进和交易平台,培育西部国际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平台、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
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前瞻布局一批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数据服务、建筑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打造服务外包高端业态集聚区,力争成为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区。鼓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服务外包合作,持续提升承接欧美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能力,打造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
专栏6-6 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工程
大力发展国际文化服务贸易。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境外艺术节、影视展、演艺展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数字文创平台企业和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内容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文化出口业务。 壮大专业服务产业集群。围绕会计、法律、展览、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鼓励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机构,引导各类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法律仲裁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集聚,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集聚示范区。 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统筹服务外包发展关键要素,发挥数字技术引领作用,推进服务外包数字化智能化。壮大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总量,加快发展知识流程外包(KPO)优势领域,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外包(BPO)业态升级。 |
落实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在重庆高新区示范发展,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持续扩大金融、物流、科技、商贸文旅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促进运输自由、数据自由、资金自由、人员流动自由。探索创制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服务等交易标准及数据交易流通的定价、结算、质量认证等服务体系,规范交易行为。
专栏6-7 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工程
科技和教育服务。聚焦信息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三大科学方向”,培育打造科学城“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战略科技能力体系。加快建设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 金融服务。抢抓注册制机遇,以金凤金融城为核心载体,打造科技金融集聚示范区。探索自贸区、自创区、基金小镇政策叠加突破,先行先试国家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等试点,加速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围绕金融科技认证,打造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争取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分中心落地。 数字经济。加快建设“云联数算用”等数字化基础设施,重点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中心,设立国际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基地及离岸创新中心,促进国际数字经济产业及技术交流,发展以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设计等数字内容为主的服务贸易,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商贸文旅服务。依托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引入优质文旅企业开展文化设备保税租赁、版权引进与输出、文化产品进出口等业务,争取创建“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用活用好“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招牌,激励制造业、服务业双向延伸、拓展。 |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欧美、日韩、东盟等主要资本输出国和地区,围绕重庆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精准招商活动,强化互联网招商,创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的招商机制,打造内外互通覆盖主要资本输出国的招商网络与招商平台。支持推广产业基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跨国并购等引用外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区内企业在境外开展上市、并购等融资活动后返回区内投资。完善北京、上海、深圳及重点国内地区的驻点招商布局,强化与国际投资促进机构、商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
优化外资投向布局。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作为引资重心,大力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的产业龙头型和旗舰型企业。鼓励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环节、工业设计和研发机构投资布局重庆高新区,促进外资向集约化、高端化、链条化方向发展。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延伸外资企业服务链,推动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打造重庆高新区服务品牌。鼓励外商投资养生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吸引外商投向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信息科技、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外商投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
推动外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引导跨国公司在重庆高新区投资企业提升规模和能级,拓展投资、管理、研发、设计、销售、物流、资金结算等综合功能,加快推动企业从生产型向研发型转型。支持在区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总部功能,开展区域总部业务一体化运作,促进重庆高新区从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中的生产、销售基地向对各类资源进行协调、控制的区域性枢纽转变。发挥未来城市功能和人才集聚潜力,招引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区域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共享服务中心。
聚焦“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产业结构、合作方式、管理机制,加快重庆高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突出“走出去”国家与地区,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合作,推进重点产业向重点国别(地区)的境外产业园区聚集。优化“走出去”产业结构,扩大优势产业国际合作,加强潜力产业培育力度。创新“走出去”合作方式,鼓励重庆高新区企业以“龙头+中小”“工程+投资”“央企+民营”等方式走出去,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健全“走出去”管理机制,完善“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合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强“走出去”风险防控。
加大国内人才引进力度。聚焦重庆高新区重点产业布局,制定“金凤凰”人才引进目录,支持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紧缺急需技能人才、高等级技能人才直接引进落户。支持实施推行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非重庆生源应届生落户加分政策。支持符合重庆市引进人才申办常住户口或留学回国人员申办常住户口条件的人才审批后直接落户。支持居住证专项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等政策。
促进海外人才引进。制定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推行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建立安居保障、工作许可办理、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服务“绿色通道”。鼓励在读外籍留学生、留学人员、海外人才创业,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探索实施外籍人员配额管理制度,为注册企业急需的外国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探索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实施紧缺急需留学类项目“直通车”。
加大人才培养培育。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实施优秀人才奖励和培养计划,种好“梧桐树”。推动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支持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企业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或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建设。围绕“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国际化专业技术职业培训项目,实施高级研修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探索推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习补贴。推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升级改造人才服务中心,完善业务功能,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行区内外国人才本地融入服务,开展外国人才岗前培训、法律咨询、文化交流等融入活动。围绕信用卡办理、理财服务等提供绿色通道,推进外国高端人才金融便利。引进国际、国内优质服务资源,推进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生活社区、国际学校。服务好到重庆高新区从事商务、交流、访问等经贸活动的外国人,推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
专栏6-8 人才引育重点工程
人才培育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和首席大师工作站、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人才培育平台。推进“一带一路”科技交流中心、中关村智酷人才与产业创新平台等人才培育平台项目建设。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建设项目:打造人力资源服务聚集区,入驻机构经审核可享受办公用房租金补贴、物业费补贴等优惠;建设“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平台、机构,实现人力资源事项重庆高新区内受理、一站式办结。 人才生活配套建设项目: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化生活社区、国际文化及国际医院等国际化生活配套建设项目。 |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联通东、南、西、北多向大通道,构建空铁联动、陆海统筹、多向联通的对外交通体系,提升开放通道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各类要素集聚能力,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枢纽。
提升通道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西永大道、科学大道、科学城隧道等区域内部快速路、主干路及穿山隧道建设,构筑“六横六纵两环”骨架公路网络。借力成渝高铁科学城站建设,加快推进金凤高铁站、渝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自(渝毕)城际等铁路建设,打通连接周边的大通道。加强区际连接线建设,加快重庆高新区与重庆其他区域的铁路、公路、重要港口、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连接线建设,逐步实现铁路、高等级公路进站、进园区。
搭建多式联运体系。全面打造多种方式的运输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积极对接果园港、珞璜港、龙头港、新田港等枢纽型、专业化港口集群,加快连接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港口,推动出海通道建设。加强与江北机场和重庆第二机场衔接,对接重庆国际航空通道,大力发展陆空联运。借力兰渝、川黔、渝怀、襄渝等铁路干线,团结村铁路口岸和中欧班列(成渝)号、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加快发展国际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
拓展通信信息通道。加快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骨干项目,加快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重庆高新区国内国际信息联通能力。充分利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国家级开放试点契机,加强对接“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巴经济走廊数字信息大通道”,完善重庆高新区国际数据储备、灾备中心、大数据中心、等数据服务功能,大力提升大数据与计算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能力。
专栏7-1 开放通道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工程项目:金凤高铁站、成渝高铁、成渝中线高铁、兰渝高铁、渝昆高铁、渝西高铁、C3市域铁路、C4市域铁路、渝自(渝毕)城际高铁等。 道路工程项目:科学大道一期、科学大道二期、科学大道三期(远期)、坪山大道、沿山大道、高腾大道、科创大道、新森大道、璧山快速路、江津快速路等。 隧道建设项目:虎溪隧道、六旗隧道、金凤隧道、白市驿隧道、科学城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等。 轨道交通建设项目:5号线江跳线、7号线一期、15号线、17号线一期、27号线、19号线、26 号线等。 |
推动物流服务集聚发展。立足渝新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大通道优势,充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重要枢纽地位,提升重庆高新区多式联运能力,推动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重庆西部农产品物流中心、白市驿公运物流园项目、长运集团西郊总部物流基地项目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助力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
优化物流服务供给。优化区内物流园区整体布局,淘汰落后物流业态,加快物流企业智慧化转型。围绕主导产业物流配套需求特点,培育和引进龙头物流企业,大力推动无接触配送、无人快递车、智能快递终端等城市快递物流新模式。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物流分拨,以西永综合保税区为核心载体,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在国际物流分拨建设方面形成的集聚优势,支持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国际物流,支持区内加工制造企业向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分拨功能延伸,加快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国际集散分拨中心。推动冷链物流升级,支持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东盟冷链食品(重庆)分拨中心等龙头企业提高智慧化和健康化水平,引进盒马、永辉等国内外知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项目。
推进物流服务降本增效。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物流向智慧化、高端化、健康化方向转型升级,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与交易平台,推动物流数据开放,提升物流交易水平,以物流智能化为抓手,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强与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联动,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构建铁路干线运输和公路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全程组织链条。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重庆高新区企业物流成本。
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西永综合保税区构建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全程货物追踪信息系统,实现卡口和信息管理系统相统一。完善智能卡口、视频监控等监管设施,完善仓储、装卸、拆拼等功能分区,优化监管服务,提升运转效率。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强化多式联运衔接,依托国际多式联运标准体系,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加强与沿海、沿边、沿江节点联动和国际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接口岸、铁路和交通等部门,整合监管资源,优化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提高通关时效,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进一步拓宽国际优质资本和经验进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园区建设、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渠道,坚持产城融合,丰富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的“新样板”。
打造智慧城市开放标杆。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化示范园区,推进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创新示范区。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抓紧落实一批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西永微电园、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作为试验田,积极开展数字化试点建设,创新数字园区建设参与机制,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园区数据“云端共享”。聚焦互联网医疗、智慧政务、智慧楼宇、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需求,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以及在垂直电商、本地生活、产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成长型平台,不断丰富城市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场景创新试验区。
打造高品质国际化城市形象。深化国际交往、融合历史文化、优化自然环境,塑造国际化、高品质城市形象,进一步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重点以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科学田园为载体植入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灵感交流等功能,加快科学秀场、创意盒子、24小时书店等创新服务空间建设,营造山水诗意与科研交流互动融合的特色交往空间,打造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依托走马、白市驿、金凤等古镇和历史街区,深度挖掘重庆高新区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培育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化创新、文化宣传中融合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深度融合。运用“两屏三河多水库”的独特山水形态,串联寨山坪科学公园、科学田园等多点,形成“国际风范、巴渝风采、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打造成渝对外开放展示窗口。
专栏8-1 多元开放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通信网络和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打造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加快布局公共服务智能终端,形成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体系。推进5G基站建设、充电桩建设、光纤宽带建设、智能移动终端等工程,构建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打造场景创新试验区。建设5G+商业应用场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定期发布重庆高新区场景机会清单,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开展场景应用创新。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工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工程。围绕光大新科技城、平安大健康科技园等在建及谋建项目,加快打造产业孵化支撑型场景。推进Li-IOT技术智慧园区试点项目、西永微电园智慧园区系统建设。 打造成渝对外开放展示窗口。围绕缙云山、中梁山“两屏”,虎溪河、梁滩河、莲花滩“三河”以及多个水库和湖泊,提升绿化屏障能力。推进科学公园、凤栖湖水利及公园工程、白鹭公园一期、梁家湾社区公园工程等公园湖泊建设工程。推进梁滩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蛮坡凼水库(凤鸣湖)生态修复工程、高新区湖库水系连通与水生态修复工程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 |
加强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培育国际品牌、促进商品流通、创新消费形态,增强重庆高新区对周边区域消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国际品牌首选地。大力引进国际消费领域企业主体、国际高端知名品牌、产品定制中心,积极承接国际品牌首发、首秀活动等时尚主题活动,放大首店、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等品牌集聚带动功能。打造世界进口商品超市。建设采购中心服务平台、进口贸易平台、进口商品物流园,做大做强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多元消费形态。集聚智能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引领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兴消费、绿色消费开放升级,把重庆高新区打造成为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载区。
打造国际消费聚集区。加快推动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和园区商业、旗舰型商业机构发展,建设区域知名度强、辐射范围广的国际化商业服务体系。统筹建设中央商务区。围绕科技金融、商业服务、文化交往三大方向,加快建设科学城CBD,依托金融街、科学会堂、科学谷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业态,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集聚企业总部、创新要素,打造融合智慧商圈、文旅休闲、高端办公的现代服务集聚区。优化完善商圈体系。升级打造大学城智慧商圈,推动龙湖U城天街和熙街提升综合体复合功能,围绕金凤、大学城等枢纽站点布局区域性商业综合体,打造场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高品质步行街以及沿轨道交通商业消费带。打造特色商业名街名镇。深入挖掘虎溪、西永、金凤、香炉山等区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发展集聚首店经济、品牌旗舰店、特色专卖店、网红特色店等业态汇聚的特色街区,增强特色商业街区的文化休闲和旅游功能。
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国际消费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质量,推进消费环境国际化便利化透明化。促进国际消费融合创新。培育“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推进零售业创新转型,推动传统商业平台向数字化集成化平台转型,建立完善国际供应链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提升国际消费服务质量。对标纽约、东京等国际一流消费城市,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准则,培养国际化服务人才,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全面提高国际化消费服务水平。加大促销费宣传推广,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面向国际国内开展宣传营销推介活动。推进落实消费促进政策。统筹落实国家系列促销费政策,加快研究出台一批务实管用、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大力优化线上线下消费环境。
专栏8-2 国际消费活力区建设重点工程
消费经济形态创新行动。发展夜间经济,加强夜间经济消费供给,深度挖掘“夜重庆·潮生活”内涵;发展平台经济,搭建各类资源要素的流转平台,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流动;发展共享经济,推进共享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共享经济与绿色消费高度契合;发展体验经济,鼓励企业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等技术丰富消费体验。 发展特色街区商业。结合寨山坪站、曾家站、大学城站等轨道站点,开展TOD商业综合开发。加快建设龙湖高新天街,打造渝西片区的商业新地标。以熙街为重点推动打造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引入具有体验性、跨界式和时尚感的餐厅、书店、商超、酒吧,打造体现重庆高新区特色的“打卡地标”。围绕虎溪、西永、金凤等地区,建设商业街(美食街)、酒吧街、夜市街区等特色商业街区。 完善社区和园区商业。以虎溪、西永、金凤、香炉山等区域的城镇社区、公共租赁社区等为重点,优化社区和园区商业配套。鼓励便利店、加盟店等连锁经营业态向农村延伸。支持线下mini店、生鲜配送、无人商店、智能商超等社区商业,完善产业园等周边商业配套,发展嵌入式园区商业。 |
推进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优质均衡生活服务设施,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生活体验。完善高端教育设施。加快引进以一批知名国际学校,支持国际名校在区内设立国际学校分部,加强引进和培育高素质国际化教师,提升重庆高新区国际化教育水平。建设优质医疗设施。新建集临床服务、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新型研究型医院,加快建设国际医院,积极引进国际优质、高端医疗资源。按照国家规定放宽外资医疗机构准入,支持外商以合资方式设立专科医院,构建便捷化、精细化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文体娱乐设施。打造国际青年交流空间,打造文体娱乐俱乐部,对接国际顶级赛事标准,加快建设国际标准体育场馆。着力推动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与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相结合。
提升国际化便利生活服务水平。提供个性化居住产品,规划人性化社区生活圈,不断完善居住服务。营造高品质多元化居住社区。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组成架构,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商务酒店、专家公寓、廉租房、产业宿舍等居住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打造便捷高效社区生活圈。加快布局各组团学校、医院、商圈、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步行友好、便捷高效的社区生活圈,实现各组团居民5分钟交通换乘、5分钟生活圈、5分钟娱乐休闲圈、15分钟通勤圈。推进标识标牌国际化升级。加快推进外语标识标牌方案设计,规范建设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优化国际化语言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服务水平和国际形象。
专栏8-3 国际化公共服务样板区建设重点工程
国际化教育设施建设项目。重庆科学城第一中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西谷小学、重庆高新区永祥实验中学校、西永L分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 国际化医疗设施建设项目。重庆(中美)海吉亚医院二期、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国际化文体设施建设项目。对接国际顶级赛事标准,加快建设国际标准体育场馆,积极组织承办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活动。 国际化标识标牌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外语标识标牌方案设计,规范建设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 国际化居住社区建设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商务酒店、专家公寓、廉租房、产业宿舍等居住社区,以满足多层次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
聚焦贸易投资、涉外政务、公平市场、涉外法治等领域,对接最先进的国际规则,统筹推进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突出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形成开放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不断深化开放体制改革。
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应用。加快将重庆高新区涉及国际贸易监管和服务的职能部门纳入“单一窗口”,推动数据协同、简化和标准化,推进物流和监管等信息的全流程采集,实现海关、边检、海事、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单一窗口”合作试点,促进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和“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等地方“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推动跨通道、跨运输方式、跨区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开展贸易全球全链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体系,持续升级拓展支付融资、政务服务、物流协同、数据服务、特色应用等多项功能,深入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作业环节信息化、单证流转电子化。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建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指导外商投资企业用好国家和市级出台的各类政策,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对外投资促进与合作服务体系,健全对外投资合作联络机制,提升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防控等领域协作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统筹谋划和指导,综合运用经济、外交、法律等多种方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投资指南、政策支持、法律服务,优化对外投资结构。
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聚焦开放账户、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金融开放领域,促进重庆高新区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协同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和重庆特点的账户体系。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战略合作,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进一步简化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流程。探索与要素市场跨境交易相适应的外汇收支便利化措施,开展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试点,允许银行按照规定为自贸区内相关业务提供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服务。加快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支持区内企业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依法合规开展跨境金融活动,支持金融机构为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推进跨境金融结算服务改革创新。
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方式。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海关监管、通关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标,积极探索与企业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开放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字化综合监管制度,探索开展智慧综合保税区试点,取消账册管理,免于手册核销、单耗管理等海关常规监管,企业依托报关单和WMS数据自主申报保税货物的进出转存销,海关实施以网上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
专栏9-1 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重点工程
提升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支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支持设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际)投资母基金、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争取开展中新跨境理财合作、中新基金互认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 推动人员跨境流动自由便利。适当放宽自贸试验区内紧缺急需外籍人才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等限制,实行更加开放的停居留政策。探索开展与境外专业资质互认试点,允许专业领域人才经备案后在区内提供专业服务。 推进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推动数字经济开放,探索构建以数据分级分类规则、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规则、数据保护能力认证规则、数据跨境交易规则和数据沙盒监管机制为主体的数字经济规则体系。 |
推进涉外行政审批便捷高效。推进涉外行政网上办理,打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外汇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涉外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全流程,切实简化外资企业注册登记程序和优化服务,推动银行、海关、税务、外汇等外资企业信息实时共享、联动管理,全面清理精简审批、核准等事项。实行商务备案与注册登记“一口办理”,积极推行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改革。加快推进涉外公证、商事认证、领事认证“一站式服务”,建立“公证+互联网+认证”模式,进一步简便认证流程、压缩办理时间。
全面增强国际化服务意识和水平。加快建立营商环境诉求受理和分级办理“一张网”,设立重庆高新区外商投诉中心,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和领导联系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机制。加强对国际经贸摩擦、国际政经形势、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的预警工作,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项目配对、风险预警等功能服务。建立健全“行政服务管家”制度,培养行政服务管家工作团队,提高服务企业覆盖率和效能,提供“一对一”外资企业服务。完善政府英文网站,及时更新对外宣传视频,开设城市图片专栏。
专栏9-2 涉外政务水平优化重点工程
一站式综合涉外服务中心:推进涉外事务一站式办理,设立涉外政务服务区,推进外资企业设立和办事流程更为完善;设立涉外公共服务区,为企业和在渝外商提供面对面的政策信息咨询、涉外纠纷调处、业务代办、外文翻译、民航售票等涉外事务服务;创新引进涉外中介服务,培育包括企业登记代理、商标注册代理、知识产权咨询、报关报检代理、翻译、税务、会计事务等服务内容。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重庆高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外网扩容,推进涉外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实现“7天*24小时*313平方公里”全维度不打烊服务。 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围绕西部创投中心建设,支持打造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打通政银企信息链,促进金融资源以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为涉外投资者、涉外机构与政府、金融管理方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氛围。 |
优化外商投资政策环境。积极发挥外资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政策发布机制,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推行“免申即享”的惠企政策。保持外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加强对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严格遵照外商投资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实施行政许可。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政策评估制度,以政策效果评估为重点,建立对重大外商投资政策开展事前、事后评估的长效机制,推进政策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政策更加科学精准、务实管用。
加强市场主体的支持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的赔偿上限,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加大商事纠纷解决力度,健全诉讼、仲裁、调解有序衔接、多元共治的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纠纷解决“一站式平台”,支持境外知名仲裁及争议解决机构在自贸区内设立业务机构,积极探索适用临时仲裁。加大减税降费支持力度,精准落实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无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综合保税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支持外贸外资发展的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专栏9-3 市场环境优化提升重点工程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包括高价值专利培育、技术创新专利导航、智能制造知识产权护航等服务功能。支持搭建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平台。加快建设重庆高新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探索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集合律师、仲裁、公证、司法鉴定、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构建适应重庆高新区开放发展需求的多层次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
不断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全面贯彻《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以促进发展、完善监管、规范秩序为导向,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服务保障,提高各级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对外国法的查明研究,建立重庆高新区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涉外法律服务典型案例数据库,开拓、培育贸促商事法律服务新业态。协同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
规范和创新监管涉外执法。健全涉外执法规范制度,严格规范涉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健全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告知、听证、罚没收入管理、执法争议协调等制度。完善涉外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反垄断调查、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不断强化涉外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定期开展涉外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监督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执法监督。
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质量。加大涉外法律服务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涉外法律服务财税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创新服务园(孵化中心),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外律师事务所,推动建立合作制公证机构、律师调解工作室等新型法律服务机构。加强涉外行政执法队伍和建设审判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功能,健全涉外法律服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指引。
专栏9-4 涉外法治规范提升重点工程
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为中外企业投资、经营活动以及法院、仲裁机构等处理涉外案件提供域外成文法、判例、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及裁判规则的论证、分析等查明服务。 涉外法律服务创新服务园:支持国内高端律所、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以及法律重要关联产业的管理类、科技类、金融类等总部入驻,促进商事调解、法律援助、公证、仲裁评估、法院诉讼服务等涉外法律服务质量提质增效。 |
强化组织项目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规划宣传引导,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加快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战略任务顺利实施。
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动规划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并适时组织计划实施评估。各部门要坚持内陆开放、产业发展一起抓、开放平台、主体一起抓,推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内陆开放倾斜。创新评估方式,完善指标统计制度,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
用好用活用足既有政策,整合国家多项优惠政策的叠加效应,不断将叠加政策优势衍化为符合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需要的、更加稳定可控、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工具,做好功能政策的落地承载。围绕规划重点领域,积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强化土地、人才、财政、金融等要素整合,优先保障重庆高新区内陆开放发展需求。加大制定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新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采购贸易市场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涵盖财政金融、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开放发展政策体系。
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储备,围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产业开发等领域,争取和策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内陆开放高地规划重大项目库。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坚持用项目落实规划,用政策支撑规划,用资金保障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坚持动态完善、滚动实施,确保项目落地。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优先安排科学研究、通道建设等领域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建立健全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
加强规划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持续不断开展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宣传,聚焦重大活动、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全方位宣传重庆高新区的经济特色、开放政策、投资环境,推动形成崇尚开放、共抓开放、全域开放的生动局面。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海内外媒体作用,构建对外宣传推广新机制,提高宣传实效,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拓展宣传渠道,依托驻华使领机构、国际友城等举办宣传活动,提升重庆高新区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