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2023年重点工作
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深入实施“项目攻坚年”,推动科学城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全年GDP增长5.9%,固投增长26.6%,R&D占比5.4%。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大盘总体平稳。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及时跟进、科学精准落实中央最新疫情防控政策,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高效处置“03·12”、“10·13”、“11·02”等疫情。着力防重症、强能力、控风险、促发展,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提前完成60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任务,设置发热门诊(诊室)15个,定点医院、非定点医院ICU床位增至43张,建成亚定点医院1家、增设床位117张,医疗救治能力有效提升。惠企政策全面落地。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市级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实施“稳住经济52条”“助企纾困21条”等系列政策,累计减税降费19.5亿元、兑现各类扶持资金12亿元,协调解决企业各类生产经营问题700余件,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万户、增长17%。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重大项目专班负责制、红黄绿蓝“四色督办”、专项债通报预警等机制,开工项目145个、总投资1111.9亿元,389个计划建设项目在建率82.7%,带动科创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60.7%、39.7%、49%。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推进龙湖U城、重庆熙街等商圈建设,培育特色服务消费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举办“数币生活节”“城市户外露营节”等大型消费促进活动20余场,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深入推动对外开放,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率先开展内陆批量出口整车保税仓储业务,获批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重庆市电子商务示范园区,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额34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2%。
(二)统筹科产城三篇文章,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坚持以科引领、以产支撑、以城承载,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进科教产城重点工作。科教融合动能强劲。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专班推进、滚动实施44个校地院地合作项目,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等31个项目投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纳入全国支撑服务育种创新的5个专业化平台之一,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招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采集人群近17万人,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建成2个中心和14个实验室、突破数值计算通用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金凤实验室入驻20个团队、投用华大时空组学等平台。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落户全市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柔性引进杨正林院士、段树民院士、李克强院士等领军科学家,市级以上科创人才超140人次,重庆英才A卡人才821人、占全市近四分之一。强化“一科四高”企业和上市企业培育,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分别增至1500家、305家、11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庆大学近100项专利赋予完成人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合同金额超1亿元。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加快构建以“基金+信贷+担保+保险”为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高新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支持企业381家次、发放贷款近9亿元,种子基金投资项目、支持金额均列全市第一。创新创业孵化面积增至1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1246家、增长28%。获批全市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聚力招大引强选优。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3强,新签约货拉拉汽车中国总部等项目超80个、投资额超1300亿元,其中全球全国500强企业6家、100亿级项目4个,签约项目落地率超70%,实际到位资金超300亿元。聚力产业能级提升。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7个 ,新增台晶电子等市级智能工厂2家、植恩生物等市级数字化车间9家、“英业达5G+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市级智能化赋能行动项目16个,获批建设全市首个医药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新增10家、73家。聚力主导产业培育。坚持以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打造金凤软件园、重庆汽车电子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盘活空置载体20余万平方米,落户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暨李克强院士工作站、中子科技产业创新研究院暨吴宜灿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孵化、产业化一体化平台,投用华润微电子12吋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大唐高鸿车联网总部等产业项目,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值220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5%。城市功能加快完善。高标准建设金凤城市中心,科学大道示范段、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科学会堂、科学城人才社区等功能性设施提速推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通隧道、开通轨道、贯通干道,15、27号线提速实施,江跳线、香炉山隧道投用通车,坪山大道等25个道路项目完工、完工道路里程125公里,园区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北师大重庆科学城实验学校、华中师大重庆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重庆未来学校等优质学校签约落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学城院区、市第四人民医院科学城院区等优质医疗项目加快实施,巴蜀科学城中学等3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近7000个。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示范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进科学公园一期、科学城生态水系等绿色生态项目,整治“散乱污”企业500余家,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主城中心城区第三。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努力克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极端高温等不利影响,不断稳存量、拓增量、控变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财政运行平稳。西部创投中心投入运营,双城信用增进项目成功纳入首批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合作项目清单,落地基金增至22支、认缴274亿元。持续完善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机制,推动国企开展债务置换,严控新增贷款利率,国企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鱼菜共生实验基地智慧农业等项目落地见效,新建农村公路55公里,走马镇慈云村等9个村庄被评为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完成率176.7%,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139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成高新区智慧养老云平台、残疾人“渝馨家园”服务站3个,在全市率先建成“15+5”人社便民服务圈、“1+10+10”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平安建设成效显著。聚焦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等重点领域,以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督查活动,全面推广“两单两卡”,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2.2%、26.3%,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紧盯房地产开发建设、征地补偿、住房安置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金科新天宸等10个问题项目全面复工、交付房屋5212套,未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坚决维护政治安全,高度关注非传统领域安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未发生重大政治事件、重大刑事治安案件、较大及以上公共安全事故。
(四)统筹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科学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思想政治建设持续加强。坚持破立并举、法德结合、标本兼治,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坚决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全面完成巡视整改任务,启动高新区首轮巡察工作。紧扣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5次、党工委宣讲团宣讲44场,组织“六进”宣讲、青年宣讲、微宣讲4300余场。强化对外宣传,国家级媒体重要版面报道410余篇、市级媒体重点报道3600余篇。组织体系建设愈发夯实。纵深推进基层党建“六项行动”,认真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回头看”,扎实做好“老杨群工”深化推广的后半篇文章,全覆盖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机关党建“三比一做”、非公党建“双亮双争”、事业单位“五有”基层党建特色品牌创建等活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得到加强。推进在职党员“三进三服务”,6000余名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直属工会80个、团组织70个、妇联组织13个,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明显增强。编制科学城主导产业人才图谱、引才路线图,出台高校科研院所“金凤凰”人才认定标准等人才政策8个,探索人才“举荐制”“双聘制”,累计入库“金凤凰”人才125名。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从快处置问题线索,从严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聚焦群众关切,实施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农村危房改造问题、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问题、新增违法建筑问题等专项整治,发现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60余个。编印《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警示录》,累计召开警示教育会250场次,用好身边“活教材”实现警示教育全覆盖。
二、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振信心,持续扩大内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强化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坚定不移推动科产城协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确保科学城建设成势成型、出新出彩,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中践行新使命、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以上。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深化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争取广州实验室重庆基地、张江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促进超瞬态实验装置主体开工,提速建设金凤实验室二期、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等科创平台,为科技创新注入“硬核力量”。联动“双一流”高校、“国字号”院所、“央字头”企业再谋划一批有引领性的校地院地合作项目,推动大学城高校研发功能向科学城集聚,争取市内外一流高校在科学城建设科研机构、科研平台,提升科学城科研集中度和竞争力。二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聚焦科学家、创业者需求,深化“揭榜挂帅”、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推动“金凤凰”人才政策提质扩面,探索开展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发挥大学城综合创新“主引擎”作用,依托科研平台、产业平台、双创平台,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面向全球加大高端人才招揽力度,引导高校学生“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三是塑造高能级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先投后股”等改革,完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与政府性融资担保联动、银企银区融合对接服务“双机制”,推动知识价值信用贷、高新贷、种子基金“进园入企”,力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突破10亿元。打造“1+5+N”孵化空间格局,完善“金凤凰”孵化服务体系,力争市级以上孵化载体达18家、创新创业孵化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数量达1500家。四是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突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政策、服务加速向企业集聚,支持中电科芯片集团、联合微电子等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在基础软件、硅基光电子、汽车芯片等重点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突出产业创新这个核心,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牵引,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中小试基地和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创新要素聚合聚变、科技成果沿途转化、“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倍增。
(二)着力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树牢经济工作向产业聚集的鲜明导向,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主导产业能级。一是支持西永微电园高质量发展。“一企一方案”推进广达等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引育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在稳住现有订单和产值的基础上,布局车载智能终端等产品,加快向汽车电子等行业转型。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高水平打造汽车电子产业园,引导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等企业面向车规级领域发展,依托中国电科资源,加快在12吋车规级高端特色工艺晶圆制造、硅基光电子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集群发展效应。高标准建设金凤软件园西永园区,大力发展汽车软件、人工智能、IC设计、数字建造等软件信息产业。二是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北研发”,依托西永微电园和大学城,打造金凤软件园等载体,加快推动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等科创项目建设,促进大学城和科学城融合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中转化”,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神经系统及大脑系统、高技术服务业、数字医疗等方向,提档升级金凤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园区,加快科学谷、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强化“南制造”,加快石板大健康产业园、平安大健康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推动白市驿物流园等老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引导推动货拉拉、长安跨越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制造基地。三是紧盯龙头项目精准优商选资。瞄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等赛道,精准招引一批“百亿级”“500强”“央字头”“链主型”项目,紧盯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等关键指标,引导招商引资企业升规入统上市,加快把招商成果转化为有效投资、经济产出、税收贡献。
(三)着力增强未来城市“承载力”。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高水平打造金凤城市中心为抓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为高端科技和产业资源落地提供服务配套。一是注重规划设计引领。突出规划管当前、利长远的引领作用,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成果,抓紧完善科学城片区规划、控制性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健全科学城规划体系。二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全力攻坚7号线、17号线等5条轨道,加快实施科学城隧道、金凤隧道等5条隧道,储备、开工、完工干道各100公里以上,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搭建智慧城市服务体系,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三是强化公共服务适配。高标准打造金凤城市中心,加快完工科学城人才社区等功能性设施,提速推动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形成科学城科创商业商务的中心区。推动巴蜀小学等3个合作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北师大附属学校等9所学校、重庆大学肿瘤医院附属科学城医院等2所医院建设进度,确保川外科学城中学等2所学校竣工投用。四是推动城市更新示范。高质量提升大学城环境品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动220千伏圣陈线、110千伏含青线等电力迁改,提速凤栖湖水利及公园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五是突出绿色生态优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导辖区企业开展CCER减排项目认证、碳排放交易履约等工作,持续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以上;完成科学城生态水系示范工程一期,实施核心区雨污分流改造、梁滩河生态治理修复及绿色循环等工程,确保梁滩河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V类。
(四)着力增强发展环境“吸引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协作要合力、向要素要潜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一是强化改革推动。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谋划推出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等20项以上领先举措,以首创性、结构性改革持续匹配企业和群众基础性、改善性办事需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务改革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二是强化开放带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抢抓RCEP、“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用好自贸区、综保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服务贸易、进口整车保税仓储等外贸新业态,积极承接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全球科学家峰会、重庆国际创投大会等大型活动,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扩大金融、科技、文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三是强化区域联动。深化“川渝双城”合作,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等4个方面,推进14个重大项目、8个重大平台、14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深化“一区两群”协同,合作共建“重庆高新区·黔江产业合作示范园”、西部(重庆)科学城黔江孵化中心,引导重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化“一核五区”联动,推动“核心区研发、各片区转化”产业协作,形成“整体统筹、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协作联动”的发展格局。四是强化要素促动。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调整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四类政策,全面推行“免申即享”等改革,把政策红利精准落实到企业。强化资金保障,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力度,用好政策性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融资工具,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强化用地保障,攻坚清零征地遗留问题,启动4000余亩扫尾地块的征地工作,为科学城建设腾挪发展空间。
(五)着力增强社会民生“保障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实效。一是增进民生福祉。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强能力、控风险,抓实“乙类乙管”重点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加大稳岗促就业力度,以技能培训赋能、招聘活动搭台、公益岗位兜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完善普惠性养老、育儿服务和政策体系,加快残疾人“渝馨家园”服务站、体育健身指导站建设,全面推行社会救助“全区通办、掌上办、指尖办”,聚焦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关领域再推出一批“一件事”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二是维护安全稳定。保持对非法集资高压态势,“一企一策”推动房地产风险项目全面复工,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切实维护金融稳定。突出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常态化、滚动式、全覆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响应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遏制事故灾害发生。健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推广“老杨群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支持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智慧化改造,保护利用观武庙戏楼、成渝古驿道等遗址和走马民间故事、巴福刺绣等非遗项目,提高白市驿板鸭、梅兴平葡萄等特色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着力增强党的建设“引领力”。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一是推动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全面深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二是推动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化农村党建提升行动、城市党建引领行动、模范机关创建行动、国企党建提质行动、学校党建创新行动、两新党建攻坚行动,整体提升各领域党建质量,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发挥群团优势,团结干部职工、青少年和妇女儿童听党话、跟党走。三是推动队伍建设全面强化、全面提升。树牢“两个优先”用人导向,鼓励年轻干部到一线服务项目、到前线协调矛盾、到火线解决问题,大胆使用在基层一线扎实历练、在吃劲岗位经受磨练、在重大任务获得锻炼、在突发事件接受淬炼的优秀干部职工。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运行评估和群众口碑评价机制,树牢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鲜明导向,健全落实容错纠错、澄清正名、严查诬告陷害机制,促进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性互动。四是推动廉政建设全面巩固、全面深入。坚定不移将反腐败斗争推向纵深,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紧盯关键少数和重要岗位,增强线索处置精度、日常监督深度、审查调查力度,深入惩治重点领域腐败、群众身边腐败。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深化“以案四说”,推动“以案四改”,用好“四种形态”,持之以恒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